急性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病变致短时间内大量出血、病情危急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上消化道肿瘤等,表现为呕血与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等,诊断靠胃镜、结肠镜、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急救、补充血容量、止血等,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需及时准确诊治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常见病因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都可能导致出血。例如,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溃疡部位的侵蚀,使得血管破裂出血。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约有15%-25%会发生出血并发症。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血管压力增高,容易破裂出血。在肝硬化患者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率较高,且出血量大,病情凶险。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应激因素引起,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颅内病变等,也可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大量饮酒等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
上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肿瘤表面容易溃烂出血。
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是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如果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较大,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短,可表现为呕血,呕血颜色可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如果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粪便则呈黑色,即黑便,其质地黏稠,形似柏油,故又称柏油样便。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四肢湿冷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意识障碍。这是因为急性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所致。例如,出血量超过循环血容量的20%以上时,就可能出现休克的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贫血:急性失血后,人体会出现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口唇苍白、甲床苍白等。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下降。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急性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出血部位,还可以进行止血治疗。例如,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可以在胃镜下进行套扎、注射硬化剂等止血操作。
结肠镜检查:对于怀疑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结肠镜检查可以明确结肠及回肠末端的病变情况。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血管造影等,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例如,血管造影可以发现活动性出血的血管部位。
治疗原则
一般急救措施: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
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和血液制品,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止血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从而促进止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内镜下止血等方法;对于一些严重的出血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急性消化道出血时,病情往往较为复杂,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老年人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要及时准确地评估出血量,积极补充血容量。
儿童:儿童急性消化道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较快。儿童的血容量相对较少,失血后容易出现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在诊断时要仔细寻找病因,如是否存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治疗上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谨慎使用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同时,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要特别注意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要权衡母亲和胎儿的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例如,在使用药物止血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
总之,急性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临床急症,需要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