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可能出现少量正常渗血,也可能因局部因素(血凝块脱落、创口愈合不良)或全身因素(血液系统疾病、高血压)导致异常出血。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压迫、缝合及针对全身因素治疗,预防需拔牙前详细问诊、交代注意事项,拔牙中规范操作,拔牙后正确护理。
一、正常生理机制下的少量渗血
拔牙后,牙槽窝内会形成血凝块,这是正常的生理修复过程。在拔牙后的短时间内,创面会有少量血液渗出,表现为唾液中带有淡红色血丝,这是机体自我修复的正常现象,一般在数小时内会逐渐停止。例如,健康成年人正常拔牙后,通常会出现这种轻微的渗血情况,是因为拔牙创口的血管破裂后,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形成血栓,起到初步止血作用。
二、异常出血的可能原因及相关情况
(一)局部因素
1.血凝块脱落
若拔牙后过早漱口、吸吮创口、进食过热过硬食物等,都可能导致血凝块脱落。例如,拔牙后24小时内就用力漱口,会使刚刚形成的血凝块被冲掉,从而引起出血。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口腔清洁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家长需格外注意在儿童拔牙后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口腔动作。
创口感染也可能导致血凝块破坏,引发出血。拔牙后如果口腔卫生不良,细菌滋生感染创口,炎症会破坏血凝块的稳定性,进而引起出血。这种情况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更易发生,比如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其创口愈合能力差,感染风险高,拔牙后出血的概率相对增加。
2.创口愈合不良
牙槽骨本身的问题可能影响创口愈合导致出血,如牙槽骨骨折,在拔牙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导致牙槽骨骨折,会使创口愈合异常,引起出血。对于老年人,由于骨质相对疏松,牙槽骨骨折的风险可能更高,拔牙后需要更加关注创口情况。
牙龈撕裂也是常见局部因素,拔牙时牙龈组织被撕裂,如果撕裂较严重,就会导致持续出血。这种情况在拔牙操作过程中如果医生操作不精细时可能发生,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出现,一旦发生需要及时处理。
(二)全身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受到影响,拔牙后容易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这类患者在拔牙前通常需要先进行血液科的相关治疗,纠正血小板异常后再考虑拔牙。儿童如果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家长要密切观察拔牙后的出血情况,因为儿童自身对出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
血友病患者体内缺乏凝血因子,凝血功能严重障碍,拔牙后会出现严重出血,且难以自行止住。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在拔牙前需要充分评估病情,提前做好凝血因子补充等准备工作。
2.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拔牙后血管压力较大,容易导致创口出血。高血压患者在拔牙前应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低于180/100mmHg时再考虑拔牙。老年人本身高血压患病率较高,更要重视拔牙前的血压管理,拔牙后也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波动引起出血加重。
三、拔牙后出血的处理及预防
(一)处理方法
1.局部处理
对于少量渗血,可以使用无菌棉球或纱布咬紧创口,通过压迫起到止血作用,一般压迫30-60分钟后出血多可停止。如果是血凝块脱落导致的出血,需要重新放置无菌棉球压迫,并尽快到口腔科就诊,医生可能会在创口内重新放置血凝块等进行处理。
若出血较严重,医生会进行局部缝合等处理来止血。例如,牙龈撕裂引起的出血,通过缝合牙龈组织可以有效止血。
2.全身因素相关处理
如果是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出血,需要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等治疗;血友病患者则需要补充相应的凝血因子。
高血压引起的出血,需要在止血的同时调整血压,使用降压药物等使血压恢复到相对稳定水平。
(二)预防措施
1.拔牙前准备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血液系统疾病、高血压等情况。对于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提前与相关科室会诊评估;高血压患者提前调整血压至合适范围。
向患者交代拔牙后的注意事项,如24小时内不要漱口、不要吸吮创口、进食温凉软食等。对于儿童,家长要协助医生向儿童讲解相关注意事项,确保儿童配合。
2.拔牙中操作
医生要规范操作,避免造成牙龈撕裂、牙槽骨骨折等情况,确保拔牙过程顺利,减少术后出血的风险。
3.拔牙后护理
患者按照医生交代的注意事项进行护理,如按时咬棉球、保持口腔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洁创口等。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更需要家人协助做好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拔牙创口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