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可引发呕血与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发热、氮质血症等表现。呕血与黑便受出血部位、量和速度等影响;轻度失血有头晕乏力,中重度有相应循环衰竭表现;贫血与出血量、速度及人群有关;发热多为吸收热且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氮质血症有肠源性的情况且受多种因素及人群影响。
一、呕血与黑便
(一)表现情况
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口腔呕出称为呕血,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后,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称为黑便。上消化道出血通常以呕血及黑便为主要表现,出血量较少、出血速度较慢时,呕血多呈棕褐色或咖啡色,黑便则呈柏油样;若出血量较大、出血速度较快时,呕血可为鲜红色,黑便可呈暗红甚至鲜红样。例如,胃溃疡并发出血时,可能会出现呕血和黑便的情况,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出血表现可能更为明显;而年轻患者若出血量大,也会迅速出现明显的呕血和黑便症状。
(二)影响因素
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出血速度等因素会影响呕血与黑便的表现。如十二指肠球部以下的出血,一般早期可不出现呕血,仅表现为黑便,但当出血量较大、出血速度较快时,血液反流至胃内也可引起呕血。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长期饮酒者,其胃黏膜可能受损,发生消化道出血时,呕血与黑便的表现可能更易出现且相对更明显;有消化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再次出血时呕血和黑便的表现可能与既往相似,但病情可能更易反复。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一)轻度出血表现
轻度失血时,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一般血压、脉搏等变化不明显。对于年轻且平时体质较好的人群,轻度失血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头晕,休息后可稍缓解;而老年患者,即使是轻度失血,也可能较快出现不适,因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代偿能力差。
(二)中度及重度出血表现
中度失血时,患者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表现;重度失血时,患者心率显著加快,脉搏细弱,血压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休克表现,如皮肤苍白、湿冷,尿量减少等。不同年龄的人群对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由于血容量相对较少,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现得更快更明显;妊娠期女性由于血容量增加,在发生消化道出血时,可能需要更多的出血量才会出现明显的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但一旦出现,病情进展可能较为迅速。
三、贫血
(一)贫血发生过程
消化道出血后,由于丢失了大量的红细胞,可引起贫血。急性出血时,早期可能因血液浓缩,血红蛋白浓度变化不明显,随着出血停止,机体开始代偿性造血,一段时间后可出现血红蛋白下降。慢性消化道出血时,患者可逐渐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活动后心悸、气短等。不同年龄的人群贫血表现有所差异,儿童长期慢性消化道出血会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面色萎黄、生长迟缓等;老年患者贫血时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缺血缺氧,导致头晕、胸闷等症状加重。
(二)相关影响
贫血程度与出血量及出血速度有关。出血量大、速度快时,贫血出现迅速且程度较重;慢性小量出血时,贫血呈慢性过程。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有心脏病的患者,贫血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功能;而年轻体健者,在轻度贫血时可能仍能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但长期贫血也会对身体各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四、发热
(一)发热机制
消化道出血后,血液吸收可引起发热,一般体温多在38.5℃以下,称为吸收热。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血液分解产物被吸收后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有关。
(二)不同人群表现
不同人群发热表现略有不同,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消化道出血后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老年患者发热时可能体温升高不明显,但也需警惕感染等其他因素导致的发热,因为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合并感染。
五、氮质血症
(一)肠源性氮质血症
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血液中的蛋白质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引起血中尿素氮升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4日后恢复正常。
(二)影响因素及人群差异
出血程度及肾功能等因素会影响氮质血症的程度。肾功能正常的患者,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在出血控制后可逐渐恢复;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消化道出血后更容易出现氮质血症加重的情况。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肾功能相对不成熟,消化道出血后发生氮质血症时需要更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可能存在减退,消化道出血后发生肠源性氮质血症时要警惕加重肾功能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