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痛可由局部和全身因素引起。局部因素包括牙龈炎(牙菌斑、牙结石刺激致牙龈炎症)、牙周炎(牙龈炎发展而来,有牙周袋形成等)、智齿冠周炎(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致盲袋感染)、根尖周炎(龋齿未治致细菌感染波及根尖周);全身因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致牙龈感染出血肿痛)、内分泌紊乱(妊娠期女性激素变化致牙龈炎,糖尿病患者血糖高易牙龈感染)、药物因素(长期服抗癫痫药、免疫抑制剂等致牙龈增生肿痛)。
一、局部因素引起的牙龈肿痛
(一)牙龈炎
1.病因及机制:主要是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物长期堆积,细菌滋生繁殖,引发牙龈组织的炎症反应。牙菌斑是不断沉积在牙齿表面的细菌生物膜,牙结石则是牙菌斑钙化后形成的坚硬物质,它们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红肿、疼痛,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例如,一项针对牙龈炎患者的研究发现,约90%以上的患者口腔内存在大量牙菌斑和牙结石。
2.人群特点: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口腔卫生习惯不良者更易罹患,如儿童可能因家长未帮助其养成良好刷牙习惯而患病,成年人若长期不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等清洁工具,也易引发牙龈炎。
(二)牙周炎
1.病因及机制:是由牙龈炎进一步发展而来,除了牙菌斑、牙结石刺激外,还与细菌侵袭、宿主免疫炎症反应等有关。牙周炎会导致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龈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肿、疼痛,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牙齿松动等症状。研究表明,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炎症程度往往比牙龈炎更重,且伴随牙周组织的进行性破坏。
2.人群特点:中老年人相对高发,但近年来由于口腔卫生意识差异等因素,年轻人患牙周炎的比例也在上升,有口腔疾病家族史、患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因为糖尿病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利于牙周组织的修复。
(三)智齿冠周炎
1.病因及机制:多发生于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智齿周围的牙龈瓣与智齿之间形成较深的盲袋,食物残渣易嵌塞其中,滋生细菌引发炎症。炎症初期牙龈局部红肿、疼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加剧,甚至影响张口、吞咽,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例如,智齿阻生的人群中,约有30%左右会发生智齿冠周炎。
2.人群特点:18-25岁左右的青年人群较为常见,因为此阶段是智齿萌出的高峰期,且智齿萌出位置异常、阻生的概率相对较高。
(四)根尖周炎
1.病因及机制:通常是由于龋齿未及时治疗,细菌感染波及牙髓,进而发展到根尖周组织引起炎症。患牙有咬合痛、浮出感,牙龈相应部位出现红肿、压痛,初期牙龈肿痛可能相对局限,随着炎症扩散,肿痛范围可能扩大。比如,有龋齿病史且未进行有效治疗的患者,较易发生根尖周炎导致牙龈肿痛。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是有龋齿且未及时处理的人群,儿童若乳牙发生龋齿未治疗也可能引发根尖周炎导致牙龈肿痛。
二、全身因素引起的牙龈肿痛
(一)血液系统疾病
1.病因及机制:如白血病,白血病患者由于异常白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同时白细胞功能异常,易导致牙龈组织感染、出血,出现牙龈肿胀、疼痛,且常伴有牙龈苍白、瘀斑等表现。研究显示,约30%的白血病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牙龈肿痛等口腔症状。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白血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此类人群若出现牙龈肿痛且伴有发热、贫血、出血倾向等表现时,需警惕血液系统疾病。
(二)内分泌紊乱
1.病因及机制: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易发生妊娠期牙龈炎,出现牙龈红肿、疼痛,尤其是在妊娠前3个月和后3个月较为明显。另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血糖升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牙龈感染、肿痛。例如,妊娠期牙龈炎的发生率约为20%-50%,糖尿病患者合并牙龈肿痛的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
2.人群特点:妊娠期女性和糖尿病患者是高发人群,妊娠期女性在孕期需特别关注口腔健康,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口腔感染风险。
(三)药物因素
1.病因及机制:某些药物长期服用可能引起牙龈增生、肿痛,如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等。这些药物可影响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代谢,导致牙龈纤维增生、肿胀,进而引发牙龈肿痛。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的患者中约有20%-5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增生。
2.人群特点: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的人群,如患有癫痫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的患者、器官移植后需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口腔情况,若出现牙龈肿痛需考虑药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