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钾血症是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的病理状态,病因有钾摄入不足(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和钾丢失过多(胃肠道、肾脏、皮肤丢失等),临床表现涉及神经肌肉、心血管、消化系统等系统,通过血清钾测定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用补钾药物且儿童需谨慎,预防要合理饮食、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过度出汗后钾丢失。
一、定义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的一种病理状态。钾是人体内重要的电解质之一,对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起着关键作用。
二、病因
1.钾摄入不足
年龄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饮食中钾的摄入长期不足,如婴儿喂养不当,较大儿童挑食、节食等情况,都可能导致钾摄入不足引发低钾血症。例如,一些婴儿因母乳或配方奶中钾含量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且未及时添加含钾丰富的辅食,就容易出现低钾。
特殊生活方式:长期素食且不注意补充含钾食物的人群,钾摄入往往不足。还有一些患有神经性厌食等疾病的患者,由于进食量极少,也会导致钾摄入不足。
2.钾丢失过多
胃肠道丢失: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减压及肠瘘等情况,会使大量钾从胃肠道丢失。例如,儿童发生急性胃肠炎出现频繁呕吐和腹泻时,若未及时补充钾,就容易引起低钾血症。一些患有肠道疾病的患者,如炎症性肠病,长期的肠道炎症导致肠道功能紊乱,钾丢失增加。
肾脏丢失:某些肾脏疾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急性肾衰竭多尿期等;一些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等,会导致肾脏排钾增多。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肾脏疾病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先天性肾小管疾病相对较少见,但也有报道;而成年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相对常见,会因醛固酮增多导致肾脏排钾增加。
皮肤丢失:大量出汗时,钾会随汗液丢失,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的儿童或成人,若出汗较多且未及时补充含钾的液体,也可能出现钾丢失过多。
三、临床表现
1.神经肌肉系统
肌肉无力:一般从四肢肌肉开始,逐渐累及躯干和呼吸肌。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哭闹无力等。轻度低钾时,患者感觉四肢酸软无力;严重时可出现软瘫,影响呼吸肌时可导致呼吸困难。
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这是低钾血症较为典型的体征之一,医生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可发现。
2.心血管系统
心律失常: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等,严重时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低钾血症更容易诱发心律失常,且可能加重病情。
心电图改变: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T波低平、增宽、倒置,ST段压低,Q-T间期延长,出现U波等。
3.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腹胀: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严重时发生恶心、呕吐,胃肠道蠕动减慢导致腹胀。儿童患者可能因腹胀而表现出哭闹不安、腹部膨隆等情况。
四、诊断
1.血清钾测定: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可明确诊断低钾血症。但需要注意的是,血清钾浓度并不能完全反映体内钾的总量,因为钾在细胞内和细胞外的分布会影响血清钾的水平。例如,在碱中毒时,钾会向细胞内转移,此时血清钾浓度可能降低,但体内钾总量不一定减少。
2.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既往疾病史、用药史等,结合患者出现的神经肌肉、心血管、消化系统等方面的临床表现,综合判断低钾血症的病因。比如,有腹泻病史的患者出现肌肉无力等表现,应考虑胃肠道丢失钾导致低钾血症的可能。
五、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1.补钾药物:常用的有氯化钾、枸橼酸钾等,但儿童使用补钾药物需要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补钾方式和剂量,因为补钾不当可能会导致高钾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例如,对于口服补钾,应选择口感较好且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制剂,并且要注意服用的时间和剂量。
六、预防
1.合理饮食
不同年龄人群:婴儿应及时添加富含钾的辅食,如香蕉、橙子、土豆等;儿童应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保证饮食中钾的摄入,可多食用肉类、豆类、绿叶蔬菜等含钾丰富的食物;成年人也应保持均衡饮食,避免长期素食等情况。
2.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患有胃肠道疾病、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防止钾丢失过多引发低钾血症。例如,对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减少钾的丢失。
3.避免过度出汗后钾的丢失:在高温环境下活动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应及时补充含钾的饮料,如运动饮料等,以预防因大量出汗导致的钾丢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