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压急剧升高,有眼部(眼压高、眼痛伴头痛、视力骤降、眼部充血、角膜水肿)和全身(恶心、呕吐等)症状,可通过眼压测量、眼底检查、前房角检查诊断,治疗需降眼压(药物或手术)并保护视神经,不同人群(儿童、老年、女性、男性)有不同特点及应对,还可通过定期检查、避免暗室久留、保持良好作息预防,护理要密切观察、指导用药、提供舒适环境。
一、临床表现
1.眼部症状
眼压升高:可高达50mmHg以上,患者自觉眼球坚硬如石。
眼部疼痛:多为眼胀、眼痛,可伴有同侧头部疼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
视力急剧下降:由于眼压升高影响了眼内的屈光间质及视网膜的功能,患者视力可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严重者可仅存光感。
眼部充血:结膜混合性充血,即结膜血管同时扩张,表现为白眼球发红。
角膜水肿:角膜呈雾状或毛玻璃状水肿,影响光线的透过,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
2.全身症状:除了眼部的剧烈不适外,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这些全身症状往往会掩盖眼部疾病的表现,需要医生仔细鉴别。
二、诊断方法
1.眼压测量:采用眼压计测量眼压,是诊断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重要依据,患者眼压明显高于正常范围(正常眼压范围一般为10-21mmHg)。
2.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神经乳头水肿、杯盘比增大等改变,随着病情的发展,视神经萎缩会逐渐明显,视野检查可发现典型的青光眼视野缺损,如旁中心暗点、弓形暗点等,这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3.前房角检查:通过前房角镜检查可以明确前房角的开放或关闭情况,这是区分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等不同类型青光眼的重要依据,在急性发作期,闭角型青光眼往往表现为前房角关闭。
三、治疗原则
1.降低眼压
药物治疗:使用缩瞳剂,如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可缩小瞳孔,拉开房角,促进房水排出;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噻吗洛尔滴眼液,通过减少房水生成来降低眼压;碳酸酐酶抑制剂,如布林佐胺滴眼液,抑制房水生成;高渗剂,如甘露醇静脉滴注,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眼内水分进入血液循环,从而降低眼压。
手术治疗:在药物治疗眼压得到一定控制后,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周边虹膜切除术、小梁切除术等,以解除房水排出的障碍,降低眼压。
2.保护视神经: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视神经的修复和功能维护。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1.儿童患者
儿童青光眼急性发作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眼部解剖和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其眼压升高对眼部组织的损害可能更为迅速和严重。需要密切监测眼压变化,由于儿童用药的特殊性,应优先选择对儿童眼部刺激性小、安全性高的药物,且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在手术方面,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眼部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术式。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全身性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降眼压药物时要注意对心血管、血糖等方面的影响。在手术前后,要加强对全身状况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3.女性患者
女性在不同生理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等,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对眼压产生一定影响。在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中,要考虑到激素水平变化对病情的可能影响。例如,妊娠期女性使用某些降眼压药物时要谨慎,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和病情控制的需要。
4.男性患者
男性患者在治疗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时,要关注其生活方式对病情的影响,如过度劳累、长时间在暗环境中工作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青光眼的发作,应建议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处于暗室环境。
五、预防与护理
1.预防
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眼压、眼底、视野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青光眼。
避免长时间在暗室环境中停留,因为在暗环境中瞳孔会散大,容易诱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
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情绪稳定,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眼压。
2.护理
对于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其眼部症状和全身情况的变化,按时协助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操作。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降眼压药物,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使用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减少外界干扰,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