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导致。局部因素有牙菌斑、牙结石、牙龈炎、牙周炎、不良修复体等;全身因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其他全身疾病等。应对需针对不同因素,局部因素要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定期洗牙,全身因素则针对相应疾病进行治疗及做好相关口腔护理等。
一、局部因素导致的牙龈出血
(一)牙菌斑、牙结石
牙菌斑是不断积聚在牙齿表面的细菌薄膜,若未及时清除,会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导致刷牙时牙龈出血。牙结石则是牙菌斑钙化后形成的硬物,会持续刺激牙龈,加重牙龈的炎症状态。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的人群,牙齿表面易堆积牙菌斑和牙结石,从而出现刷牙时牙龈出血的情况。儿童若口腔卫生不良,也可能因牙菌斑、牙结石刺激牙龈而出血,这与儿童可能刷牙不彻底等生活方式有关。
(二)牙龈炎
牙龈炎主要是牙龈组织的炎症,多由牙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牙龈会出现红肿、易出血的症状,在刷牙时受到机械刺激就会出血。青少年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使牙龈对局部刺激更敏感,更容易患牙龈炎并出现刷牙出血;成年人若口腔卫生维护不佳,也易引发牙龈炎导致出血。
(三)牙周炎
牙周炎是比牙龈炎更严重的牙周组织疾病,除了牙龈出血,还伴有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情况。牙周炎的发生与牙菌斑、牙结石、不良修复体等多种因素相关。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牙周炎,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组织会有一定的生理性退变,再加上口腔卫生习惯等因素影响,容易引发牙周炎导致刷牙出血。
(四)不良修复体
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会与牙龈组织不贴合,不断摩擦牙龈,引起牙龈炎症和出血。比如制作工艺不佳的假牙,边缘不光滑,长期刺激牙龈,就可能导致刷牙时牙龈出血。
二、全身因素导致的牙龈出血
(一)血液系统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牙龈容易出血。例如,某些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可能影响血小板的生成或破坏过多血小板,使患者出现刷牙时牙龈出血的症状。儿童若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自身凝血机制异常,牙龈出血情况可能较为明显,需要及时就医检查血液指标。
2.白血病: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细胞的生成,包括血小板等,从而导致凝血功能出现问题,牙龈常易出血,同时可能伴有贫血、发热等其他症状。青少年或成年人患白血病时,刷牙牙龈出血可能是其中一个表现。
(二)内分泌紊乱
1.妊娠期牙龈炎:女性在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出现牙龈肿胀、出血等症状,尤其是在刷牙时。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改变这一特殊生理状态,比非妊娠期女性更易发生牙龈出血情况。
2.青春期牙龈炎:青春期时,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牙龈对牙菌斑等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高,易患牙龈炎,出现刷牙牙龈出血现象。青春期的青少年因为激素变化这一自身因素,牙龈易受影响而出血。
(三)其他全身疾病
一些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进而出现牙龈出血症状。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细菌容易滋生,也容易引发牙龈炎症,出现刷牙时牙龈出血情况。老年人若患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口腔局部防御能力下降,更易出现牙龈出血问题。
三、应对建议及注意事项
(一)局部因素相关应对
1.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每天早晚至少刷牙2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软毛牙刷。儿童应在家长帮助下认真刷牙,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和儿童牙膏,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2.定期洗牙:每6-12个月进行一次洗牙,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预防牙龈炎和牙周炎等疾病。成年人和儿童都可根据口腔健康状况定期洗牙,但儿童洗牙需选择儿童专用的洗牙设备和合适的操作方式。
(二)全身因素相关应对
1.针对血液系统疾病:如果怀疑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牙龈出血,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相应治疗。儿童若出现不明原因的牙龈出血,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排查血液系统疾病等情况。
2.内分泌紊乱相关:妊娠期女性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口腔局部处理。青春期青少年要注意口腔清洁,发现牙龈出血等情况及时就诊。
3.其他全身疾病:慢性肝病患者要积极治疗肝病,控制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通过规范治疗控制血糖,同时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减少牙龈出血的发生。老年人患有全身疾病时,更要注重整体健康管理和口腔局部护理,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全身健康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