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35周算早产,其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有相关特点,护理需注意保暖、呼吸管理、感染防控,后续要进行生长发育和健康问题随访,包括体格生长、神经心理发育监测及眼部、听力等健康问题筛查。
一、双胞胎35周是否算早产
双胞胎35周算早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周间分娩者称为早产,35周尚未达到妊娠满37周,所以双胞胎35周属于早产范畴。
二、早产双胞胎的相关特点
(一)呼吸系统方面
1.肺泡发育情况:35周的胎儿肺泡发育相对不成熟,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可能不足。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保证肺泡在呼气末不萎陷。早产儿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易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等。有研究表明,35周早产的双胞胎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风险高于足月儿,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需要更密切的呼吸支持监测。
2.呼吸中枢调节: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对呼吸的调节能力较差,呼吸节律可能不稳定,容易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
(二)心血管系统方面
1.心脏结构功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心肌收缩力相对较弱。35周早产双胞胎的心脏泵血功能可能不如足月儿,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如体温波动、感染等,更容易出现心功能不稳定的情况。例如,可能会出现心率异常,如心率过快或过慢等。
2.血管发育:血管壁相对较薄,血管的调节功能也不完善,在血压波动时可能更容易受到影响。比如,在保暖不当导致体温降低时,可能会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影响组织灌注。
(三)免疫系统方面
1.免疫球蛋白水平:早产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G(IgG)相对较少,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等水平较低。这使得早产双胞胎更容易发生感染,如肺部感染、败血症等。例如,由于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细菌、病毒等容易侵入引发肺炎。
2.中性粒细胞功能: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杀菌功能均较弱,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不足,增加了感染的易感性。
三、早产双胞胎的护理要点
(一)保暖方面
1.体温调节特点:早产双胞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应将其置于中性温度的暖箱中,中性温度会根据体重和日龄有所不同,一般体重越低、日龄越小,所需中性温度越高。例如,体重1000-1500g的早产双胞胎,暖箱温度可能需要保持在30-32℃左右。
2.保暖措施:除暖箱外,还需注意皮肤的保暖,可使用热水袋(需注意温度和安全,避免烫伤)或保暖毯等,但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确保体温稳定在36.5-37.5℃之间。
(二)呼吸管理方面
1.密切观察呼吸情况:持续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及有无发绀等表现。一旦发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呼吸暂停等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给予吸氧、刺激足底等复苏操作。
2.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为早产双胞胎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防止分泌物堵塞呼吸道。
(三)感染防控方面
1.医护人员操作规范:医护人员接触早产双胞胎前后要严格洗手,避免交叉感染。进行各项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如脐部护理、皮肤护理等。
2.环境管理:保持早产儿室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在适宜范围,一般湿度保持在50%-60%,温度保持在24-26℃左右,减少人员探视,降低感染风险。
四、早产双胞胎的后续随访
(一)生长发育随访
1.体格生长:出生后要定期监测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评估体格生长情况。由于早产双胞胎追赶生长的特点,要关注其生长速度是否正常。一般在出生后的前几年,早产双胞胎需要更频繁地监测生长指标,与同胎龄的正常足月儿生长曲线进行对比,及时发现生长偏离情况并进行干预。
2.神经心理发育:从新生儿期开始就要进行神经行为评估,如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等。随着月龄增加,定期进行智力、运动发育评估,如在3个月、6个月、1岁等关键月龄进行评估,早期发现神经心理发育落后情况,以便及时进行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例如,若发现运动发育落后于正常儿,可尽早开展康复训练促进运动功能发育。
(二)健康问题监测
1.眼部问题:早产双胞胎容易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需在出生后一定时间内进行眼底筛查。一般建议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时开始进行眼底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后续的监测和治疗方案。
2.听力问题:出生后要进行听力筛查,对于早产双胞胎要多次复查听力。因为早产可能影响内耳发育,导致听力损失,早期发现听力问题并进行干预,如佩戴助听器等,有助于语言等功能的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