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是常见慢性代谢病,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致血糖升高,发病与胰岛素抵抗(生活方式、年龄、遗传因素)、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相关,有典型及非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依据血糖指标,治疗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因年龄、个体差异而异)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妊娠期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它多在成年人中发病,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向青少年等人群蔓延的趋势。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胰岛素抵抗
生活方式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比如长期高热量饮食,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糖食物,会使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以肥胖人群为例,过多的脂肪堆积在体内,尤其是内脏脂肪,会分泌一些炎症因子等,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都会发生变化,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会高于无家族史的人群。
(二)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会逐渐损害胰岛β细胞的功能,使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例如,长期高糖刺激会导致胰岛β细胞疲劳,影响其正常的分泌功能。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由于血糖升高,尿糖排出增加,带走大量水分,引起口渴多饮;同时,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导致饥饿感增加而多食;水分丢失过多以及糖的氧化利用障碍,使得体重逐渐减轻。但并不是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很多患者可能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
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这与高血糖刺激神经末梢以及局部潮湿等因素有关;还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这是因为血糖升高导致眼内房水渗透压改变,引起晶状体屈光度变化。
四、诊断标准
(一)血糖指标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服用75g无水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随机血糖:随机血糖(一天中任意时间,无论上次进餐时间)≥11.1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
五、治疗与管理相关因素
(一)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方面: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结构有所差异,例如儿童和青少年患者需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热量摄入,避免过度肥胖;老年人则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等。
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体重、活动量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一般来说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全谷物等。
运动方面:
生活方式与年龄: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对于老年人,运动要更注重安全性,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对于儿童青少年患者,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户外活动等。
个体健康状况:如果患者有其他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等,运动方式和强度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二)药物治疗
目前有多种药物可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如二甲双胍等,药物的选择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肝肾功能等因素来决定,但具体的药物使用需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患者不可自行随意用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饮食上既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支持生长,又要控制热量避免肥胖进一步加重病情;运动要适量且安全,避免过度运动影响身体发育;需要家长密切配合,监督其生活方式的改变,并定期监测血糖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生理特点,在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上要更加谨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生活方式干预要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的情况,运动要温和,饮食要易于消化吸收;同时要注意预防低血糖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对血糖变化的耐受性较差。
(三)妊娠期2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期间血糖控制非常重要,因为高血糖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可能导致胎儿过大、畸形等不良后果。饮食上需要在保证孕妇和胎儿营养的基础上严格控制血糖;药物使用要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要密切监测血糖、胎儿发育等情况,定期进行产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