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菌斑牙石堆积、牙龈炎、牙周炎、不良修复体、外伤等,菌斑牙石堆积会刺激牙龈致其红肿易出血,牙龈炎因细菌感染使牙龈脆弱易出血,牙周炎是更严重的牙周病会破坏牙周组织致出血,不良修复体摩擦刺激牙龈会出血,外伤也可直接引起牙龈出血;全身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会因凝血功能异常致牙龈出血,内分泌紊乱如妊娠期激素变化、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会引发牙龈出血,还有慢性肝病、艾滋病等全身疾病也会导致牙龈出血,可通过相应检查来辅助判断。
一、局部因素
1.菌斑、牙石堆积
成因及影响:口腔卫生不良时,菌斑会逐渐堆积,之后矿化形成牙石。菌斑和牙石会不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红肿、易出血。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菌斑牙石堆积的情况。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口腔清洁不到位引发此问题,儿童若家长未协助做好口腔清洁,也可能出现菌斑牙石堆积导致牙龈出血;成年人长期忽视口腔卫生同样会面临该状况。
相关指标及意义:通过口腔检查可发现牙面上附着的菌斑、牙石,这是判断牙龈出血是否由局部菌斑牙石刺激引起的重要依据。
2.牙龈炎
成因及影响:牙龈组织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牙龈炎,炎症会使牙龈组织变得脆弱,容易出血。青春期人群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牙龈对局部刺激更敏感,更容易患牙龈炎导致牙龈出血;妊娠期女性因体内激素改变,也较易出现妊娠期牙龈炎,表现为牙龈出血等症状。
相关指标及意义:口腔检查可见牙龈红肿、质地松软,探诊易出血等表现,可辅助诊断牙龈炎导致的牙龈出血。
3.牙周炎
成因及影响:牙周炎是比牙龈炎更严重的牙周组织疾病,不仅有牙龈炎症,还会破坏牙周支持组织。牙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长期存在是引发牙周炎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组织逐渐出现退行性变,患牙周炎的风险增加,年龄较大人群相对更易受其影响导致牙龈出血。
相关指标及意义:口腔检查可发现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情况,结合探诊出血等表现有助于诊断牙周炎导致的牙龈出血。
4.不良修复体
成因及影响: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不断摩擦刺激牙龈,引起牙龈出血。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佩戴不合适假牙且未及时更换调整的人群易出现此问题,无论年龄、性别,只要佩戴了不合适的修复体且未妥善处理,都可能因不良修复体刺激导致牙龈出血。
相关指标及意义:口腔检查能发现不良修复体及对牙龈的刺激情况,可明确是否由不良修复体导致牙龈出血。
5.外伤
成因及影响:刷牙用力过猛、食用过硬食物等造成牙龈外伤,会引起牙龈出血。各年龄人群都可能因不当的口腔操作或饮食导致牙龈外伤,比如儿童可能在玩耍时不小心碰撞到口腔导致牙龈受伤出血,成年人也可能因刷牙方法不正确等引发牙龈外伤出血。
相关指标及意义:口腔检查可观察到牙龈的外伤情况,如伤口的位置、大小等,以此判断是否由外伤导致牙龈出血。
二、全身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
成因及影响: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导致牙龈出血。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血液系统疾病,儿童患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时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症状,成年人也有患各类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牙龈出血的可能。例如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容易出现牙龈出血且不易止住。
相关指标及意义: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血液检查,若发现血小板计数异常、凝血指标异常等情况,结合牙龈出血表现有助于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牙龈出血的可能。
2.内分泌紊乱
成因及影响: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大幅变化,易出现牙龈出血;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也可能出现牙龈炎症加重、牙龈出血等情况。妊娠期女性在孕期由于激素影响,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且自身免疫功能可能受影响,导致牙龈炎症易发生并出血。
相关指标及意义:妊娠期女性可通过检测激素水平辅助判断,糖尿病患者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若血糖异常且伴有牙龈出血表现,需考虑内分泌紊乱相关疾病导致牙龈出血的可能。
3.其他全身疾病
成因及影响:一些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会出现牙龈出血症状;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也可能出现口腔牙龈相关的机会性感染等情况导致牙龈出血。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都可能因这些全身疾病出现牙龈出血,比如老年慢性肝病患者因肝脏功能衰退,凝血功能受影响易牙龈出血。
相关指标及意义:对于慢性肝病患者需检查肝功能、凝血因子等指标;艾滋病患者需进行艾滋病相关检测等,结合牙龈出血表现综合判断是否由全身疾病导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