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炎治疗通常先内科保守治疗,特定情况需手术,如内科治疗无效的反流性食管炎(可用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Barrett食管伴重度异型增生或早期食管癌需食管切除术等;轻度反流性食管炎、非反流性食管炎(感染性、药物性)多不用手术。儿童、老年、女性人群手术考量不同,儿童先非手术,严重经内科无效且危及生命才慎手术;老年手术风险高,需全面评估全身情况;女性妊娠、更年期先非手术,手术慎评。
一、需要手术治疗的情况
1.内科治疗无效的反流性食管炎
发病机制及表现:部分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经规范的内科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持续不缓解,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狭窄经扩张治疗后仍反复狭窄等。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长期反流会导致食管结构和功能改变。
手术方式及原理:常用的手术是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通过将胃底折叠包绕食管下段,增强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防止胃内容物反流。例如,有研究表明,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底折叠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其有效率可达70%-90%左右。
2.Barrett食管相关情况
发病机制及表现:Barrett食管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并发症,食管远端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存在发生食管腺癌的风险。当Barrett食管伴有重度异型增生或早期食管癌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及原理:对于伴有重度异型增生或早期食管癌的Barrett食管,可能需要进行食管切除术等手术方式。通过切除病变的食管组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二、不需要手术治疗的情况
1.轻度反流性食管炎
发病机制及表现:多数轻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短期使用药物治疗即可缓解症状。轻度反流性食管炎时食管黏膜损伤较轻,主要表现为轻度的烧心、反酸等症状,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有少量的糜烂或红斑等改变。
治疗措施: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咖啡等,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等。药物治疗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一般用药数周后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
2.非反流性食管炎
感染性食管炎
发病机制及表现:由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病毒(如疱疹病毒)等感染引起的食管炎。例如,白色念珠菌食管炎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艾滋病患者等,主要表现为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有白色假膜样病变。
治疗措施:主要采用针对病原体的治疗,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可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通过规范的抗真菌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
药物性食管炎
发病机制及表现:由于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四环素、doxycycline等)、双膦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等)等,药物在食管内停留,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炎症。患者多有明确的服药史,表现为吞咽疼痛、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治疗措施:首先停用相关可疑药物,然后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黏膜保护剂等,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停药并经相应治疗后,食管黏膜多可逐渐恢复。
不同人群食管炎手术治疗的考虑
1.儿童人群
发病特点:儿童食管炎相对较少见,多与感染、先天因素等有关。例如,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可能并发食管炎。儿童食管结构和功能与成人不同,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手术考量:儿童食管炎一般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针对感染原因进行抗感染治疗等。只有在非常严重的、经内科治疗无效且危及儿童生命健康的情况下才考虑手术,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儿童的耐受能力和术后恢复情况。
2.老年人群
发病特点:老年人食管炎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退、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下降等,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手术考量: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考虑手术治疗时,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全身情况。如果患者基础疾病较多,耐受性较差,内科保守治疗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但如果患者食管炎情况严重,内科治疗无效且全身情况能够耐受手术,也可以考虑手术,但围手术期的管理需要更加精细,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各脏器功能。
3.女性人群
发病特点:女性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食管炎相关情况。妊娠时由于激素变化和子宫增大压迫胃部,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也易出现食管炎症状。
手术考量:对于妊娠相关的反流性食管炎,首先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调整生活方式等。更年期女性的食管炎治疗也先从内科保守治疗入手,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因为女性特殊时期的生理变化可能影响手术的预后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