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致,抵抗力下降时发病,好发口唇周围,有灼热刺痛前期,后成簇水疱,可抗病毒治疗,需增强免疫力预防;唇炎是唇部炎症总称,分多种类型,慢性非特异性唇炎与局部刺激等有关,腺性唇炎可能遗传等,接触性唇炎因接触变应原或刺激原,光化性唇炎因长期日光照射,各有不同临床表现,可依表现等诊断鉴别,治疗各型唇炎有不同方法,也可通过避免刺激等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口唇疱疹
定义: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的皮肤黏膜病,以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但易复发。
病因: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性疾病、过度疲劳、暴晒等诱因下,潜伏在体内神经节的病毒被激活,导致发病。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在感冒等免疫力低下时受感染;成年人若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也易诱发。
唇炎
定义:发生于唇部的炎症性疾病的总称。
病因:
慢性非特异性唇炎:多与局部刺激有关,如气候干燥、风吹、接触化妆品、刺激性食物等;也可能与精神因素有关,一些患者因焦虑、紧张等情绪波动诱发或加重症状。
腺性唇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也可能与唇部黏膜的腺体分泌异常有关。
接触性唇炎:是因接触变应原或刺激原引起,变应原如唇膏、牙膏、食物等中的成分,刺激原如强酸、强碱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因日常接触不同物质,接触性唇炎的诱因有差异,比如儿童可能因食用特殊口味的零食引发,女性使用新的口红后更易发生接触性唇炎。
光化性唇炎:主要是因长期日光照射引起,紫外线照射可损伤唇部黏膜,多见于户外活动多、长期暴晒的人群,如农民、渔民等。
二、临床表现
口唇疱疹
好发部位:口唇周围、口角等部位。
症状表现:初期局部有灼热、刺痛感,随后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壁薄、易破,破溃后可形成糜烂面,然后逐渐结痂愈合,整个病程约1-2周。在儿童中,口唇疱疹可能会影响进食,因为疼痛导致食欲下降;成年人可能在工作社交场合因外观问题而有心理压力。
唇炎
慢性非特异性唇炎:唇部干燥、脱屑、皲裂,可伴有瘙痒、疼痛,脱屑可呈片状,强行剥离后可出血、结痂。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冬季气候干燥时症状往往加重。
腺性唇炎:唇部可触及多数粟粒大小的黏液腺导管口,有黏液分泌,唇部肿胀肥厚,有的可形成结节。
接触性唇炎:有明确接触史,接触部位发生肿胀、红斑、丘疹、水疱,水疱破溃后糜烂、结痂,去除刺激因素后症状可逐渐缓解,但再次接触刺激物又会复发。
光化性唇炎:急性光化性唇炎表现为唇部肿胀、水疱、糜烂,有剧烈疼痛;慢性光化性唇炎表现为唇部干燥、脱屑、皲裂,可伴有色素沉着。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口唇疱疹
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口唇周围簇集性水疱、有灼热刺痛前期症状等,结合病史中存在免疫力低下诱因,一般可临床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涂片查找病毒包涵体、病毒培养等明确病原。
鉴别诊断:需与带状疱疹鉴别,带状疱疹沿神经走行分布,不超过中线,水疱较大,疼痛更剧烈;还需与脓疱疮鉴别,脓疱疮好发于儿童,疱壁较厚,易形成蜜黄色结痂,传染性较强。
唇炎
诊断:慢性非特异性唇炎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腺性唇炎需结合唇部可触及黏液腺导管口等特征;接触性唇炎根据接触史及典型皮损表现;光化性唇炎根据长期日光照射史及唇部相应表现。必要时可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唇炎的具体类型。
鉴别诊断:需与盘状红斑狼疮鉴别,盘状红斑狼疮除唇部病变外,还可累及面部皮肤,有典型的红斑、鳞屑,边界清楚,病理检查有特征性表现;与扁平苔藓鉴别,扁平苔藓口腔黏膜也可受累,唇部病变多为网状白色条纹,皮肤病变多为多角形扁平丘疹,病理表现不同。
四、治疗与预防
口唇疱疹
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可外用阿昔洛韦软膏等抗病毒药物,若症状严重,可口服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局部保持清洁,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预防:增强机体免疫力,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减少口唇疱疹的复发。儿童应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要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减轻压力。
唇炎
治疗:
慢性非特异性唇炎:避免刺激因素,如纠正舔唇、咬唇等不良习惯,使用润唇膏保持唇部湿润,局部可涂抹糖皮质激素软膏等。
腺性唇炎:局部注射泼尼松龙混悬液等药物,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接触性唇炎:首先去除接触过敏原或刺激原,局部可用生理盐水湿敷,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
光化性唇炎:避免日光照射,外出时使用遮阳伞、涂抹防晒霜,局部可使用抗炎、促进修复的药物。
预防:
慢性非特异性唇炎:注意唇部保湿,避免风吹、寒冷刺激,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接触性唇炎:避免接触已知或可疑的过敏原和刺激原,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唇部护理产品。
光化性唇炎:减少长时间日光暴露,尤其在紫外线强的时段,做好唇部防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