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病理性眼压升高为主要危险因素的疾病,发病机制与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症状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检查包括眼压、眼底、视野等,治疗有药物、激光、手术;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致视力下降的退行性病变,症状为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等,检查有视力和晶状体检查,治疗以药物延缓和手术为主;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在两种眼病上有不同特殊情况,儿童需尽早治疗防视力损害,老年人治疗要考虑全身状况,妊娠期女性青光眼需监测眼压、白内障一般不建议手术。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眼球内的房水生成与排出失衡,导致眼压升高,进而压迫视神经,随着病情进展,视神经纤维逐渐受损,影响视觉信息的传递。例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房水外流通道逐渐受阻,但初期眼压升高不明显,易被忽视,发病机制与遗传、眼部解剖结构等多种因素相关。
白内障:是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病变。晶状体由蛋白质组成,各种原因如年龄增长、氧化损伤、辐射、外伤等可使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晶状体混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类型,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代谢改变,逐渐出现混浊,影响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引起视力下降。
二、症状表现区别
青光眼:不同类型青光眼症状有差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患者常出现剧烈眼痛、头痛,伴有视力急剧下降、虹视(看灯光有彩虹样光环)、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青光眼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视野缺损,表现为视野范围缩小,如管状视野等,晚期可导致失明。其症状与眼压急剧波动或缓慢升高对视神经的损伤程度相关。
白内障:主要症状为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患者感觉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可能伴有对比敏感度下降、单眼复视或多视、眩光等症状。晶状体混浊部位不同,对视力影响程度和表现略有差异,例如核性白内障早期因晶状体核屈光指数增加,可表现为近视度数增加,而皮质性白内障早期往往先出现周边视力下降。
三、眼部检查差异
青光眼:
眼压测量:是重要检查,常用眼压计测量眼压,正常眼压范围一般为10~21mmHg,青光眼患者眼压多高于此范围,但也有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
眼底检查:可观察视神经形态,青光眼患者早期可能出现视神经盘杯盘比增大(正常杯盘比一般≤0.3,青光眼时杯盘比可增大)、视神经纤维层缺损等。
视野检查:是诊断青光眼和评估病情的关键检查,通过视野计检查可发现早期视野缺损,如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等,随着病情进展,视野缺损范围逐渐扩大。
白内障:
视力检查:可直观了解视力下降程度,用视力表进行检测。
晶状体检查:通过裂隙灯检查能清晰观察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可判断白内障的分期,如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等。
四、治疗方法区别
青光眼:
药物治疗:使用降眼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噻吗洛尔等)可减少房水生成;碳酸酐酶抑制剂(布林佐胺等)抑制房水生成;拟胆碱能药物(毛果芸香碱等)缩瞳,开放房角;高渗剂(甘露醇等)迅速降低眼压。
激光治疗:如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激光小梁成形术可降低开角型青光眼眼压。
手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如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等,通过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通道降低眼压。
白内障:
药物治疗:早期可使用一些延缓晶状体混浊进展的药物,如谷胱甘肽滴眼液等,但药物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不能根治白内障。
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通过手术将混浊的晶状体摘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恢复视力。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在患者视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时进行,但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白内障,如先天性白内障,可能需要尽早手术,避免影响视觉发育。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先天性青光眼患儿需尽早诊断和治疗,因为儿童视神经还在发育阶段,高眼压对视神经的损害会严重影响视力和视功能发育,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若不及时手术,可引起形觉剥夺性弱视,应在合适年龄尽早进行白内障手术,并进行弱视训练等综合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是青光眼和白内障的高发人群,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青光眼时要考虑其全身状况,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选择降眼压药物时需注意药物对全身的影响。对于白内障手术,要评估老年人的眼部及全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确保手术安全。同时,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注意眼部护理和定期复查。
妊娠期女性:青光眼患者妊娠期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影响眼压,需密切监测眼压,谨慎使用降眼压药物,必要时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白内障患者妊娠期一般不建议进行白内障手术,可待产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