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时尿失禁即压力性尿失禁,其发生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评估,非药物干预包括盆底肌训练、控制体重、治疗慢性咳嗽等,若症状频繁严重影响生活或伴其他异常应及时就医。
一、定义与机制
咳嗽时尿失禁医学上称为压力性尿失禁,是指腹压突然增加时,如咳嗽、喷嚏、大笑、运动等,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外口漏出。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盆底支持组织薄弱,导致尿道和膀胱的解剖关系改变,当腹压升高时,膀胱内压高于尿道内压,从而引发漏尿。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盆底组织萎缩、松弛,尿道黏膜萎缩,使得尿道闭合压力降低,更容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这在中老年女性中较为常见。而男性随着年龄增加,前列腺增生等问题也可能影响尿道功能,增加咳嗽时尿失禁的风险。
儿童相对较少出现咳嗽时尿失禁,但如果存在先天性的盆底结构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发生。
(二)性别因素
女性发生咳嗽时尿失禁的概率高于男性,主要与女性的解剖结构有关。女性尿道短、宽且直,盆腔肌肉相对薄弱,在妊娠、分娩等过程中容易损伤盆底组织,从而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男性一般尿道较长且有前列腺等结构支撑,相对女性发生咳嗽时尿失禁的几率较低,但也不是绝对不会发生,如男性存在前列腺疾病、尿道狭窄等情况时也可能出现。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吸烟的人,咳嗽的频率可能会增加,且吸烟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加重咳嗽,长期如此会增加腹压对尿道的影响,增加尿失禁风险。
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较多,腹压相对较高,在咳嗽等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腹压突然升高,从而引发尿失禁。另外,缺乏体育锻炼会使盆底肌肉力量减弱,也会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可能。
(四)病史因素
有盆腔手术史的人群,如子宫切除术、盆底手术等,可能会损伤盆底神经和肌肉,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破坏,增加咳嗽时尿失禁的发生几率。
有泌尿系统疾病史,如膀胱炎、尿道炎等,可能会刺激尿道,影响尿道的正常功能,在咳嗽腹压增加时更容易出现尿失禁。另外,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等,会影响控制排尿的神经功能,也可能导致咳嗽时尿失禁。
二、评估与检查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咳嗽时尿失禁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包括多久发生一次,是偶尔出现少量漏尿还是频繁大量漏尿;了解患者的生育史(女性)、手术史、慢性咳嗽病史、泌尿系统疾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观察患者的体型,是否肥胖等。
盆底检查:检查盆底肌肉的张力、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等,通过指诊等方式评估盆底组织的状态。
(三)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若尿常规中白细胞升高等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肾功能检查:了解肾脏功能情况,一些泌尿系统疾病可能会影响肾功能,而肾功能异常也可能与尿失禁的发生有间接关系。
(四)特殊检查
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压力性尿失禁的重要方法,通过测定膀胱内压、尿道压力等,评估尿道的闭合功能和膀胱的顺应性等,明确尿失禁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膀胱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膀胱内的情况,排除膀胱结石、膀胱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类似症状。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盆底肌训练
对于各年龄段的人群都适用,尤其是女性。凯格尔运动是常见的盆底肌训练方法,具体做法是收缩盆底肌肉(类似于憋尿时的肌肉收缩),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5-30分钟,每天3-4次。长期坚持盆底肌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尿道括约肌功能,从而减轻咳嗽时尿失禁的症状。
对于儿童,如果存在盆底结构发育相关的问题导致咳嗽时尿失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盆底肌训练,但要注意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避免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二)控制体重
肥胖人群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减轻腹部压力。例如,制定均衡的饮食计划,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长,以达到逐渐减轻体重的目的,从而降低腹压对尿道的影响。
(三)治疗慢性咳嗽
如果患者存在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应积极治疗。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建议戒烟,以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减轻咳嗽症状。同时,根据咳嗽的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肺部感染等引起的咳嗽等。
四、就医建议
如果咳嗽时尿失禁的症状频繁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经常因为咳嗽出现漏尿,导致衣物潮湿、需要频繁更换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对于女性患者,尤其是有妊娠、分娩史且出现咳嗽时尿失禁的情况,更应尽早就诊,因为早期干预对于改善预后很重要。
当出现咳嗽时尿失禁伴有其他异常症状时,如血尿、排尿困难等,应立即就医,以排除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