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有诸多注意事项和禁忌症。术前要保持口腔清洁、调整饮食、告知病史;术中需配合医生、放松心态;术后要咬棉球止血、注意饮食、口腔护理及休息活动。禁忌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血压或心脏状况不佳)、糖尿病(血糖未控)、血液系统疾病(重度贫血、出血性疾病)、口腔局部急性炎症期、月经期、妊娠期、恶性肿瘤累及的牙齿等情况。
一、拔牙注意事项
1.术前注意事项
口腔清洁:拔牙前应保持口腔清洁,可适当刷牙、漱口,减少口腔内细菌数量。例如,用温水轻轻漱口,能清除食物残渣等,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对于儿童,家长应协助其做好口腔清洁,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因为儿童口腔卫生不佳时拔牙易引发感染等问题。
饮食调整:拔牙前不宜空腹,要进食适量食物,保证身体有足够能量。若患者有特殊生活方式,如素食者,需确保摄入足够营养以维持身体状态,保障拔牙手术顺利进行。
告知医生病史:应向医生详细告知自身病史,包括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出血性疾病等。比如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拔牙时可能因紧张等因素导致血压波动,需提前与医生沟通,制定合适的拔牙方案;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拔牙易发生感染,应在血糖控制平稳后再考虑拔牙。
2.术中注意事项
配合医生: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按照医生的指示保持正确的体位,如坐直或躺下等,以便医生顺利进行拔牙操作。
放松心态:尽量放松,避免过度紧张,因为过度紧张可能导致肌肉紧张,增加拔牙难度,还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等不良情况。对于儿童,家长要在一旁安抚,缓解其紧张情绪,儿童通常对拔牙会有恐惧心理,家长的安抚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
3.术后注意事项
咬棉球止血:拔牙后医生会让患者咬棉球止血,一般需咬30-40分钟后吐出。要注意棉球不能咬得时间过长或过短,过长可能导致局部缺氧等问题,过短则不利于止血。
饮食要求:术后2小时内不宜进食,2小时后可进食温凉、松软的食物,避免食用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可进食稀粥、软面条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咀嚼功能可能下降,更要注意食物的软烂程度,防止因进食不当导致创口损伤。
口腔护理:术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避免触碰创口,防止引起出血或感染。24小时后可轻轻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儿童在术后口腔护理需家长协助,因为儿童自我护理能力较弱,家长要指导儿童正确的口腔清洁方法,同时要注意力度,避免损伤创口。
休息与活动:术后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从事重体力劳动。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影响创口愈合。对于年轻患者,要提醒其避免因过度活动影响创口恢复;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更需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量。
二、拔牙禁忌症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血压控制不佳时(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不宜拔牙,因为此时拔牙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高血压患者应在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后,由医生评估能否拔牙。例如,经过规范降压治疗,血压稳定在相对正常范围时,可在医生密切监测下拔牙。
心脏病:患有未控制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脏病的患者禁忌拔牙。例如,存在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拔牙时身体应激反应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2.糖尿病
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空腹血糖≥8.8mmol/L)时拔牙易发生感染,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等,故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禁忌拔牙。糖尿病患者应在血糖控制平稳后,经医生评估再考虑拔牙,且拔牙后要加强血糖监测和口腔护理,预防感染。
3.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患者拔牙易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一般不宜拔牙,需先纠正贫血后再考虑。
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此类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拔牙后极易发生严重出血,应禁忌拔牙。例如,血友病患者由于体内缺乏凝血因子,拔牙后出血难以自行停止,会危及生命。
4.口腔局部急性炎症期
如急性牙髓炎疼痛剧烈时,一般需先缓解疼痛等症状后再考虑拔牙;急性智齿冠周炎发作时,炎症未得到控制前拔牙易导致炎症扩散,应先进行抗炎治疗,炎症消退后再拔牙。对于儿童,口腔局部炎症更需重视,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炎症扩散风险更高,要及时处理局部炎症后再评估拔牙可行性。
5.月经期
女性月经期凝血功能会发生变化,此时拔牙易导致出血增多,一般不宜拔牙。但对于必须拔除的牙齿,需在医生充分评估后谨慎进行,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6.妊娠期
妊娠前3个月和后3个月拔牙易引发流产或早产,故妊娠期一般不宜拔牙,仅在必须拔牙时,选择妊娠4-6个月期间,且要告知医生妊娠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孕妇,要充分考虑胎儿安全,尽量避免在妊娠期拔牙。
7.恶性肿瘤患者
肿瘤累及的牙齿,一般不宜单独拔牙,需与肿瘤治疗方案协同考虑,防止肿瘤扩散等不良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