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消化道出血可通过临床观察法、实验室检查法、内镜检查法进行。临床观察法可通过粪便隐血试验、呕血与黑便情况、全身症状评估来初步判断;实验室检查法中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变化可估计出血量,血尿素氮升高可提示出血相关情况;内镜检查法能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明确出血部位原因并可止血治疗,不同人群检查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临床观察法
(一)粪便隐血试验
1.原理及意义:消化道出血量在5ml以上时,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来初步判断有消化道出血情况,但不能精确确定出血量。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各种年龄、性别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但需要注意,服用铁剂、动物血等可能会导致假阳性结果,应在检查前告知医生相关情况,以避免干扰检测结果。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该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出血情况。
(二)呕血与黑便情况
1.呕血:
若患者呕吐出鲜血或血块,提示胃内积血量通常在250-300ml以上。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胃内积血达到相对少量时可能就会出现呕血症状,需要密切关注。不同年龄儿童的耐受程度不同,年龄越小越应谨慎对待呕血情况。
对于成年男性和女性,一般情况类似,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可能因身体整体状况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但基本判断原则相似。
2.黑便:
出现黑便提示出血量在50-100ml以上。黑便的颜色和性状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有关,上消化道出血一般黑便呈柏油样,黏稠发亮;下消化道出血若出血速度较快,也可出现黑便。对于有胃肠道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黑便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全身症状评估
1.头晕、乏力:当出血量达到400ml以上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活动减少等;老年人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即使出血量相对较少也可能较早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头晕、乏力等症状可能会被掩盖或加重,需要仔细鉴别。
2.心悸、出汗:出血量在1000ml以上时,患者可出现心悸、出汗等表现。对于女性在月经期间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出现心悸、出汗等症状时需要排除与月经相关的因素后再考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有贫血病史的人群,对出血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心悸、出汗等症状。
3.休克表现:当出血量超过20%以上血容量(成人约800-1200ml以上)时,可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尿量减少等。不同年龄人群休克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休克早期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随后出现精神萎靡、皮肤苍白、尿量减少等;老年人休克表现可能不典型,血压下降可能较晚才出现,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有基础心血管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休克的风险更高,需要及时识别并处理。
二、实验室检查法
(一)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
1.变化规律:出血早期,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可无明显变化,因为血液浓缩尚未表现出来。出血3-4小时后,由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血液被稀释,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才逐渐下降。一般来说,每失血400ml,血红蛋白可下降10g/L左右。对于儿童,由于其血容量相对较少,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的变化更为敏感,需要密切动态监测。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范围不同,应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判断。对于有慢性贫血病史的儿童,消化道出血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的下降速度可能与无贫血病史的儿童不同。
2.临床意义:通过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估计出血量的多少。例如,血红蛋白下降幅度越大,提示出血量越多。但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综合判断,不能仅依靠这一项指标来精确估计出血量。
(二)血尿素氮
1.升高情况: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血尿素氮常升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在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4天后恢复正常。如果尿素氮持续升高超过3-4天,且排除了脱水等其他因素,则提示继续出血或再次出血。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人群,血尿素氮升高的意义基本相同,但需要考虑患者的基础肾功能情况。有肾功能不全病史的人群,血尿素氮升高可能不能单纯用消化道出血来解释,需要进一步排查。
三、内镜检查法
1.作用及意义: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的情况,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同时还可以对出血病灶进行止血治疗。对于各种年龄、性别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内镜检查都是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严重心肺疾病等不能耐受内镜检查的人群,需要谨慎评估内镜检查的风险和收益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检查。例如,儿童进行内镜检查时需要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要充分考虑麻醉风险;老年人进行内镜检查需要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检查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