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痛由局部和全身因素导致。局部因素包括菌斑牙石堆积、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刷牙方法不当,分别因菌斑牙石刺激、食物压迫牙龈、修复体刺激、刷牙损伤牙龈引发;全身因素有内分泌紊乱(妊娠期女性激素变化、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致白细胞异常等)、其他全身疾病(如艾滋病致免疫低下),分别因内分泌变化、血液异常、免疫低下引发牙龈肿痛。
一、局部因素导致的牙龈肿痛
(一)菌斑、牙石堆积
1.成因:口腔中的菌斑是不断积聚的细菌膜,若未及时清除,会逐渐钙化形成牙石。菌斑和牙石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牙龈肿痛。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漱口的人群,菌斑和牙石更容易堆积。
2.年龄与性别影响:一般来说,所有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青少年由于口腔卫生意识相对较弱且新陈代谢活跃,菌斑堆积速度较快,更容易受其影响;而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
3.生活方式关联:那些很少进行口腔清洁,如每天刷牙次数少于两次、不使用牙线等的人群,菌斑牙石堆积风险高,更易出现牙龈肿痛。
4.病史情况:有牙周炎病史的人群,本身牙周组织就处于易感染状态,菌斑牙石更容易诱发牙龈肿痛复发。
(二)食物嵌塞
1.成因:牙齿之间的缝隙被食物残渣等填满,会压迫牙龈组织,导致局部牙龈发炎肿痛。比如进食后未及时清理,食物嵌入牙缝,长时间刺激牙龈。
2.年龄与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可能因牙齿排列不齐等原因导致食物嵌塞,成年人也可能因牙齿磨损、龋齿等出现食物嵌塞情况。
3.生活方式关联:饮食习惯不良,如爱吃黏性大、纤维多且不易清理的食物,或进食后不注重口腔清洁的人群,食物嵌塞风险高,易引发牙龈肿痛。
4.病史情况:有牙齿排列不齐、龋齿、牙齿磨损等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食物嵌塞进而导致牙龈肿痛。
(三)不良修复体
1.成因:不合适的假牙、补牙材料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刺激牙龈,引起牙龈炎症和肿痛。例如,修复体边缘过于锐利,长期摩擦牙龈。
2.年龄与性别影响:中老年人群因牙齿缺失等情况需要修复的较多,相对更易出现不良修复体相关问题;性别无明显差异。
3.生活方式关联:因牙齿缺失等原因安装修复体,但未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或未及时调整不合适修复体的人群,易受不良修复体影响出现牙龈肿痛。
4.病史情况:有牙齿缺失需要修复病史的人群,在修复过程中若修复体制作或安装不当,就容易引发牙龈肿痛。
(四)刷牙方法不当
1.成因:使用过硬的牙刷、刷牙力度过大或采用不正确的横刷法等,会损伤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红肿疼痛。比如横刷法会破坏牙龈乳头,引起牙龈退缩和肿痛。
2.年龄与性别影响: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青少年若未接受正确刷牙指导易出现;性别无明显区别。
3.生活方式关联:没有接受过正确口腔护理教育,刷牙方法长期不正确的人群,牙龈肿痛风险较高。
4.病史情况:本身牙龈就比较敏感的人群,不当刷牙更易引发牙龈肿痛。
二、全身因素导致的牙龈肿痛
(一)内分泌紊乱
1.成因:如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牙龈炎症,出现牙龈肿痛。另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细菌容易滋生,也会导致牙龈肿痛。
2.年龄与性别影响:妊娠期女性主要是在妊娠期间,尤其是妊娠中期和晚期;糖尿病患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妊娠期内分泌变化更易引发相关问题。
3.生活方式关联:妊娠期女性若不注重口腔卫生,更容易因内分泌变化出现牙龈肿痛;糖尿病患者若不控制饮食、不规律服药导致血糖波动大,会加重牙龈肿痛情况。
4.病史情况: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人群,以及处于妊娠期的女性,更易因内分泌紊乱出现牙龈肿痛。
(二)血液系统疾病
1.成因:像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中异常白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同时牙龈组织中白细胞浸润,会出现牙龈肿胀、疼痛、出血等症状。
2.年龄与性别影响:白血病可发生在各年龄段,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类型白血病在发病年龄上可能有一定特点,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3.生活方式关联:无特定生活方式关联,但白血病患者因疾病本身身体状况差,口腔护理若不到位,会加重牙龈肿痛。
4.病史情况: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尤其是白血病病史的人群,易出现牙龈肿痛症状。
(三)其他全身疾病
1.成因: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艾滋病等,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口腔内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牙龈的感染炎症,引起牙龈肿痛。
2.年龄与性别影响:艾滋病可发生在各年龄段,无明显性别差异;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同理。
3.生活方式关联:有高危性行为等可能导致艾滋病的生活方式的人群,以及有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暴露的人群,更易出现因全身疾病导致的牙龈肿痛。
4.病史情况:有艾滋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易出现牙龈肿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