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尿失禁即充盈性尿失禁,因下尿路梗阻致膀胱长期过度充盈致尿液溢出,年龄、疾病、生活方式可致病因,有特定临床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需针对病因治疗,不同人群治疗有注意事项。
一、假性尿失禁的定义
假性尿失禁也被称为充盈性尿失禁,指的是膀胱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膀胱长期处于过度充盈的情况,进而导致尿液不断溢出。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下尿路梗阻,使得膀胱内尿液潴留,当膀胱内压力超过尿道阻力时,尿液就会不自主地流出。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前列腺容易出现增生,男性前列腺增生是导致下尿路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进而可能引发假性尿失禁。例如,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道梗阻,膀胱内尿液无法顺利排出,长期处于充盈状态,就可能出现充盈性尿失禁。
儿童情况:儿童时期较为罕见假性尿失禁,但一些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可能在儿童期就导致下尿路梗阻,从而引发类似情况。不过相对而言,儿童假性尿失禁的病因与老年人群有较大不同,多与先天性发育异常相关。
(二)疾病因素
前列腺疾病:男性前列腺增生是引起男性下尿路梗阻的重要原因,除了导致假性尿失禁外,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例如,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道狭窄,膀胱出口阻力增加,膀胱逼尿肌长期处于代偿状态,后期失代偿就会出现充盈性尿失禁。
尿道狭窄: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的尿道狭窄,都会阻碍尿液排出,使膀胱内尿液潴留。后天性尿道狭窄可能与尿道损伤、感染等因素有关,如尿道损伤后未得到妥善治疗,形成瘢痕导致尿道狭窄。
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膀胱的神经支配,导致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例如,脊髓损伤可能会破坏脊髓对膀胱的神经调控,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尿液无法完全排出,进而引发充盈性尿失禁。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憋尿:长期的憋尿行为会使膀胱持续扩张,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影响其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最终可能导致膀胱失代偿,引发假性尿失禁。比如一些工作繁忙的人群,为了减少上厕所次数而长期憋尿,就增加了患假性尿失禁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及相关特点
(一)排尿表现
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的情况,表现为排尿起始缓慢、尿线变细、射程变短等。同时,患者会感觉膀胱处于充盈状态,即使有少量尿液也会不自主地流出,呈现出间断性的尿液溢出现象。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老年男性:除了上述排尿方面的表现外,还可能伴有前列腺增生相关的症状,如夜尿增多等。因为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道梗阻,夜间睡眠时膀胱内尿液潴留情况可能更为明显,夜尿次数会增加,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儿童:儿童出现假性尿失禁时,除了关注泌尿系统症状外,还需要考虑先天性疾病的可能。可能会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泌尿系统的畸形或梗阻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整体生理发育。
四、诊断方法及相关依据
(一)体格检查
直肠指诊:对于男性患者,直肠指诊可以检查前列腺的大小、质地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前列腺增生等问题。通过直肠指诊能够初步了解前列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
腹部触诊:腹部触诊可以检查膀胱是否充盈,当存在假性尿失禁时,往往能触及到充盈的膀胱。通过触摸腹部,感受膀胱的大小和张力情况,辅助判断膀胱的功能状态。
(二)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膀胱的形态、残余尿量等情况。通过测量残余尿量能够判断膀胱是否处于充盈状态以及梗阻的程度。例如,超声检查显示残余尿量较多,提示膀胱存在排尿不畅的情况,可能与假性尿失禁相关。
尿动力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可以评估膀胱逼尿肌的功能和尿道的阻力情况,对于明确假性尿失禁的原因有重要意义。通过该项检查能够了解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力、尿道压力等指标,从而判断膀胱功能是否失代偿以及尿道梗阻的程度。
五、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针对病因治疗
解除梗阻:如果是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梗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等)或者手术治疗(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手术治疗可以直接解除尿道梗阻,恢复尿液的正常排出。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对于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假性尿失禁,需要针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对于脊髓损伤的患者,需要进行神经修复等相关治疗,以改善膀胱的神经支配功能。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使用治疗假性尿失禁相关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α受体阻滞剂时,要注意可能出现的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
儿童人群:儿童假性尿失禁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果需要手术治疗,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对其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都需要重点关注。同时,要加强术后的护理和康复指导,确保儿童能够顺利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