龅牙齿矫正是否拔牙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牙列拥挤严重、改善面型、调整咬合关系时可能需拔牙,牙列拥挤较轻、面型改善需求不大、咬合关系基本正常时可能不拔牙,拔牙矫正情况占比约40%-50%(牙列拥挤严重)、30%左右(改善面型)、20%左右(调整咬合关系),不拔牙矫正情况占比约10%-20%(牙列拥挤较轻)、5%-10%(面型改善需求不大)、5%左右(咬合关系基本正常),不同年龄、性别等对拔牙选择有一定影响,同时不同病史患者情况也有差异。
一、拔牙矫正的常见情况
1.牙列拥挤严重时
当牙齿存在明显的拥挤,牙弓内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排齐牙齿时,通常需要拔牙。例如,通过口腔检查可以发现牙齿相互重叠、排列不整齐,经过X线片等辅助检查评估牙量与骨量不调,牙量明显大于骨量,这种情况下拔牙矫正能够为拥挤的牙齿提供排齐的空间。从临床研究来看,约有40%-50%的龅牙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拔牙来获得矫正空间。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时期如果发现牙列拥挤较严重,也要考虑牙量骨量的情况,虽然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如果牙量骨量差异过大,也可能需要早期进行拔牙相关的矫正评估,不过儿童的拔牙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其生长潜力和对颌骨发育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龅牙矫正的常见年龄段,此时期如果牙列拥挤明显,牙量骨量不调显著,拔牙矫正的可能性较大;成年人牙列已基本定型,牙量骨量不调往往更难通过自身生长来调整,所以拔牙矫正的比例相对更高。
2.改善面型时
龅牙患者往往存在凸面型,通过拔牙可以内收前牙,从而改善面型。比如一些患者上颌前突比较明显,面部侧面看突出较为严重,通过拔除一定数量的牙齿,将前牙后移,能够使面部侧貌得到改善。研究表明,约30%左右的龅牙矫正患者是因为面型改善的需求而需要拔牙矫正。不同性别在面型改善的需求上可能没有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相对更在意面部美观,对通过拔牙改善面型的需求可能更强烈一些。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因为龅牙导致社交等方面有较大心理压力,更倾向于通过拔牙矫正来改善面型。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果既往有牙齿排列不齐相关的口腔功能不良病史,如咀嚼效率低下等,也可能更需要通过拔牙矫正来改善面型和牙齿功能。
3.调整咬合关系时
龅牙患者的咬合关系往往存在异常,通过拔牙可以重新调整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例如,上下牙的咬合过紧或者过松等情况,拔牙后可以使咬合关系恢复到更正常的状态。一般约20%左右的龅牙矫正患者是因为咬合关系调整的需要而考虑拔牙。年龄对咬合关系调整时的拔牙影响不大,性别上也没有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如果患者有咬合功能异常相关的不适,如颞下颌关节不适等,更需要通过拔牙矫正来调整咬合关系。有颞下颌关节病史的患者在龅牙矫正时,拔牙矫正调整咬合关系可能更为必要,因为良好的咬合关系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的健康。
二、不拔牙矫正的情况
1.牙列拥挤较轻时
当牙列拥挤程度较轻,牙量与骨量基本协调时,可以考虑不拔牙矫正。例如,通过口腔检查发现牙齿排列虽然不够整齐,但重叠不严重,X线片评估牙量骨量差异较小,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扩弓等方法来获得空间进行矫正。一般来说,约10%-20%的龅牙患者可能属于这种不拔牙矫正的情况。儿童时期如果牙列拥挤较轻,可能更倾向于不拔牙矫正,利用儿童的生长发育潜力进行牙齿的调整,因为儿童颌骨还有一定的生长空间。青少年和成年人中牙列拥挤较轻的也可能选择不拔牙矫正,但成年人的生长潜力有限,扩弓等方法的效果可能相对儿童较差。女性在牙列拥挤较轻时可能更倾向于不拔牙矫正,因为拔牙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担忧,而男性可能在医生评估后根据整体情况选择是否拔牙矫正。生活方式中如果患者对拔牙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也可能选择不拔牙矫正,但需要医生严格评估牙量骨量情况。有轻度牙周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果牙列拥挤较轻,不拔牙矫正时需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维护,因为矫正过程中口腔卫生不良可能加重牙周疾病。
2.面型改善需求不大时
对于一些面型本身相对较满意,龅牙程度较轻,面型改善需求不大的患者,可以考虑不拔牙矫正。比如面部侧面凸度在可接受范围内的患者,不拔牙矫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牙齿排列情况。这种情况约占龅牙患者的5%-10%。不同年龄、性别在面型改善需求不大时的拔牙选择差异不大,生活方式中如果患者主要关注牙齿排列的整齐度改善而非面型大幅改变,可能选择不拔牙矫正。有轻度面部骨骼发育异常但面型相对可接受的患者,不拔牙矫正时需要密切观察面部骨骼发育和牙齿排列的变化情况。
3.咬合关系基本正常时
当龅牙患者的咬合关系基本正常,只是存在轻度的牙齿前突时,可以考虑不拔牙矫正。通过单纯的牙齿移动来调整前突情况。一般约5%左右的龅牙患者属于这种咬合关系基本正常的情况。年龄、性别对此影响不大,生活方式中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咬合功能不适,也可能选择不拔牙矫正。有轻度牙齿发育异常病史但不影响咬合关系的患者,不拔牙矫正时需要注意牙齿矫正过程中对异常牙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