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牙髓病是发生在牙齿硬组织及牙髓组织的疾病,病因有细菌感染、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临床表现包括牙体组织病变和牙髓病变等,诊断方法有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原则根据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等不同情况有相应治疗方式,且不同人群在牙体牙髓病的发生和治疗中有不同特点。
病因方面
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常见的致龋菌如变形链球菌等,可在口腔内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酸,酸会逐渐腐蚀牙釉质,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累及牙本质甚至牙髓时就会引发牙体牙髓病。例如,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食物残渣滞留在牙齿表面,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条件。
物理因素:
创伤: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如意外摔倒、碰撞等,可能导致牙齿折断、牙髓出血等,进而引发牙体牙髓病。
温度刺激:过冷或过热的温度刺激也可引起牙体牙髓病。比如,长期饮用过烫的水,或者食用过冷的冰淇淋,可能导致牙髓受到刺激,引发疼痛等症状。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牙齿发育尚未完全,对温度刺激更为敏感,更易受到影响。
化学因素:
充填材料刺激:在牙齿充填治疗过程中,如果使用的充填材料对牙髓有刺激作用,可能会引起牙髓的炎症反应。
酸蚀剂等刺激:在进行牙齿酸蚀等操作时,如果酸蚀剂使用不当,可能会损伤牙体组织甚至影响牙髓。
临床表现
牙体组织病变表现:
龋病:早期龋病可能仅表现为牙釉质表面的白垩色改变,随着病变进展,会出现龋洞,患者可能会有对冷、热、甜、酸刺激敏感的症状,但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如果龋病累及牙本质深层,对刺激的敏感程度会增加,疼痛可能会更明显。
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如楔状缺损,多发生在牙齿的唇、颊侧颈部,呈楔形,患者可能会有牙齿敏感症状,严重时可累及牙髓出现疼痛。磨损则可表现为牙齿表面的牙釉质磨损,暴露牙本质,出现敏感症状,严重磨损也可能影响牙髓。
牙髓病变表现:
牙髓炎:急性牙髓炎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自发性、阵发性疼痛,疼痛往往在夜间加重,且疼痛不能自行定位,患者常感觉疼痛来自患牙周围,但难以准确指出具体是哪颗牙。慢性牙髓炎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长期的冷热刺激痛、咬合不适等症状。
牙髓坏死: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但牙齿可能变色,呈暗黄色或灰色,失去光泽。
牙髓钙化:分为髓石和弥漫性钙化两种。髓石是在牙髓腔内形成的钙化团块,可能会引起与牙髓炎相似的疼痛症状,但疼痛往往与体位变化有关;弥漫性钙化则可能导致牙髓传导功能障碍,出现对温度刺激不敏感等表现。
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
视诊:观察牙齿的颜色、形态、有无龋洞、缺损等情况。例如,通过视诊可以发现牙齿表面的龋洞位置、大小等。
探诊:用探针检查牙齿的龋洞深度、质地,以及是否有敏感点等。比如,用探针探查龋洞时,可以感知龋洞的深浅,以及是否触及牙髓引起疼痛反应。
叩诊:通过叩诊了解牙齿是否有叩痛,区分是根尖周组织病变还是牙髓病变等情况。叩诊时要注意力量适中,分别叩击牙齿的颊舌面和近远中面。
温度测试:常用冷诊法或热诊法来测试牙髓的反应。例如,冷诊法可使用冷水滴在牙齿上,观察牙髓对冷刺激的反应,判断牙髓是否有炎症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温度测试时要注意操作温和,避免引起儿童的过度紧张和不适。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牙齿内部的结构,如龋洞的深度是否累及牙髓、根尖周组织是否有病变等。通过X线片可以看到髓腔内是否有髓石、根尖周是否有低密度影等情况,对于诊断牙髓钙化、根尖周病变等有重要意义。
治疗原则
龋病的治疗:
浅龋和中龋:一般采用充填治疗,去除龋坏组织后,选择合适的充填材料进行充填,恢复牙齿的外形和功能。
深龋:需要先进行安抚治疗,观察牙髓的反应,如果牙髓无明显炎症,再进行充填;如果安抚治疗后牙髓出现炎症症状,则需要进行牙髓治疗。
牙髓病的治疗:
牙髓炎:通常需要进行根管治疗。根管治疗包括开髓引流、去除感染的牙髓组织、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等步骤。通过根管治疗可以清除牙髓腔内的感染物质,消除炎症,保存患牙。
牙髓坏死和牙髓钙化:一般也需要进行根管治疗,去除坏死或钙化的牙髓组织,然后进行根管充填等处理。
根尖周病的治疗:
急性根尖周炎:首先要开髓引流,缓解根尖周的压力,减轻疼痛,然后再进行根管治疗等后续处理。
慢性根尖周炎:主要也是通过根管治疗来消除根尖周的炎症,促进病变愈合。对于一些病变较大的根尖周病,可能还需要配合根尖手术等治疗方法。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牙体牙髓病的发生和治疗中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儿童由于口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喜欢吃甜食,更容易发生龋病进而引发牙体牙髓病,在治疗时要考虑儿童的配合程度等因素;女性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增加患牙体牙髓病的风险,需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等的人群,牙齿更容易受到损害,发生牙体牙髓病的几率可能更高;有既往牙齿外伤史等病史的人群,患牙体牙髓病的可能性也相对增加,需要更加密切关注牙齿的状况,定期进行口腔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