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致视觉障碍的疾病,发病部位在眼球内晶状体,症状为渐进无痛视力下降等,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致晶状体蛋白变性等有关,诊断靠眼科常规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青光眼是致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的疾病,发病部位在眼球内房水系统,症状因类型而异,发病机制与眼压升高有关,诊断需多项检查,治疗包括药物、激光和手术;儿童白内障需尽早手术防弱视,儿童青光眼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白内障手术要评估全身情况,青光眼治疗要综合考虑,且都需定期眼部检查。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白内障:是晶状体发生混浊导致的视觉障碍性疾病,晶状体位于眼球内部,正常时是透明的,光线可透过它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图像,当晶状体混浊后,就会影响光线的透过,从而引起视力下降等问题。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比如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则与年龄增长、晶状体代谢改变等有关。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发病部位主要在眼球内部,涉及眼内的房水系统等。其发病与房水的产生、排出平衡失调有关,房水是眼内的液体,正常情况下产生和排出处于动态平衡,若平衡被打破,房水积聚导致眼压升高,进而损害视神经。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类型青光眼发病因素有差异,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可能与遗传、眼部自身结构等有关,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往往在情绪激动、暗室停留过久等情况下诱发。
二、症状表现
白内障:主要症状是渐进性、无痛性视力下降,早期可能表现为视物模糊,看东西有朦胧感,随着病情发展,视力会逐渐下降,可能还会出现单眼复视或多视、眼前固定黑影等情况。例如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初期晶状体周边部混浊对视力影响不大,当混浊逐渐发展到瞳孔区时,视力明显下降。
青光眼:不同类型症状有所不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症状较明显,患者会出现眼痛、头痛、视力急剧下降,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同时眼部可表现为结膜充血、角膜水肿、眼压升高等;慢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在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发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野缺损表现为逐渐出现的视野范围缩小,比如早期可能只是鼻侧视野缺损,逐渐发展可能累及颞侧视野等。
三、发病机制
白内障:多种因素可导致晶状体混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由于年龄增长,晶状体营养代谢障碍,晶状体蛋白变性等;外伤性白内障是眼部受到外伤,如撞击等使晶状体结构破坏导致混浊;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因素有关,胚胎发育过程中晶状体发育异常等。
青光眼:眼压升高是关键因素。对于闭角型青光眼,是由于房角关闭,房水排出受阻,导致眼压急剧升高;开角型青光眼则是房水排出通道的房水流出阻力增加,虽然房角是开放的,但房水排出不畅,逐渐引起眼压升高,长期高眼压会压迫视神经,导致视神经纤维受损、萎缩,进而出现视野缺损等。
四、诊断方法
白内障:通过眼科常规检查,如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等可以诊断。裂隙灯检查能直接观察晶状体的混浊情况,明确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等,从而确诊白内障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青光眼:需要进行多项检查。眼压测量是重要检查之一,通过眼压计测量眼压,若眼压高于正常范围需进一步检查;视野检查可了解视野缺损情况,是诊断青光眼及评估病情的重要依据;房角镜检查能观察房角的形态、结构,区分闭角型与开角型青光眼等;眼底检查可观察视神经的情况,如视神经乳头的形态、颜色等,判断是否存在视神经损害。
五、治疗方法
白内障: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通过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来恢复视力。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等微创手术应用较广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在一些早期轻度白内障情况,也可使用一些辅助药物延缓病情发展,但药物治疗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白内障。
青光眼:治疗目的是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通过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前列腺素衍生物类、β-受体阻滞剂等,减少房水生成或促进房水排出以降低眼压;激光治疗适用于某些类型青光眼,如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可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通过激光打孔使房角开放;手术治疗则是通过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通道等方式来降低眼压,如小梁切除术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对于儿童白内障,若影响视力需尽早手术,因为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是0-12岁,延误手术可能导致弱视等严重后果。而儿童青光眼需要密切监测,因为儿童青光眼若眼压控制不佳,会严重影响眼球发育,导致眼球增大等先天性青光眼表现,治疗上要根据具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药物选择需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全身影响小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白内障和青光眼都较为常见,老年人患白内障手术时要评估全身情况,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因为手术有一定风险。老年人患青光眼时,要注意其可能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综合考虑,比如药物治疗要考虑药物对其他疾病的影响等。同时老年人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白内障和青光眼并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