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指从食管到肛门的消化道出血,分上、下消化道出血,有不同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靠胃镜、结肠镜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止血等,不同特殊人群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发生出血,可根据出血部位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通常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下消化道出血则是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
二、常见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约半数以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引起,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使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压力升高,容易破裂出血。据统计,在肝硬化患者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率较高。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应激因素引起,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也可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酗酒等导致胃黏膜损伤出血。
胃癌: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不足,容易发生坏死、溃疡,从而引起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
肠道肿瘤:包括结肠癌、直肠癌等,肿瘤细胞浸润肠道组织,破坏血管导致出血。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黏膜存在炎症、溃疡,可引起出血。溃疡性结肠炎多发生于青壮年,病情迁延不愈,容易反复发作导致肠道出血。
结肠息肉:结肠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部分息肉可因缺血、坏死等原因发生出血。
血管病变:如肠道血管畸形、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血管结构异常导致出血。
三、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在胃内停留一定时间后,经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吐物可呈咖啡色或鲜红色;血液进入肠道后,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粪便呈黑色,即黑便,质地黏稠似柏油样,称为柏油便。
便血:下消化道出血时,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出血速度不同而有所差异。若出血部位较低、出血量较大、出血速度较快,便血可为鲜红色;若出血部位较高、出血量较少、出血速度较慢,便血颜色可呈暗红色。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急性大量出血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尿量减少等。出血量较大时,短时间内失血量超过循环血容量的20%,即可引起休克。
四、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的病变,明确出血的部位、病因,并可进行止血治疗。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诊断阳性率较高。
结肠镜检查: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结肠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及回肠末端的病变,发现出血病灶,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造影:适用于胃镜检查禁忌或不愿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通过口服钡剂观察消化道黏膜情况,但诊断阳性率相对较低,且对于微小病变容易漏诊。
血管造影:对于消化道出血速度较快(每分钟0.5ml以上)的患者,可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的部位,但该检查为有创性检查,应用相对较少。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观察呕血及便血的情况。
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失血量补充足够的液体和血液制品,纠正休克,维持有效血液循环。
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止血;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内镜下止血:对于适合内镜治疗的患者,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胃镜下注射肾上腺素、钛夹夹闭出血血管等。
手术治疗:对于经内科治疗无效的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或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如大量难以控制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道肿瘤等)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呕血、黑便可能不明显,而以意识障碍、休克等为首发表现。老年人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儿童:儿童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较快。儿童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食管异物、感染性肠炎、肠套叠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儿童的血容量相对较少,失血后更容易出现休克,治疗时要及时补充血容量,且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消化道出血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胎儿和孕妇的情况。治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内镜检查等操作也需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