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不是独立眼病,由多种眼病和全身病致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影响视力,常见病因有眼部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和全身疾病(如高血压、血液病等),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视野缺损等,诊断靠眼底检查、OCT、FFA等,治疗分药物、激光、手术,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常见的病因
眼部疾病:
视网膜静脉阻塞: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由于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壁损伤等原因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会引起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导致眼底出血。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出血。一般来说,患糖尿病10年以上的患者,发生眼底病变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多见于青少年男性,病因可能与结核等感染因素有关,炎症累及视网膜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全身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压力较高,容易造成眼底视网膜血管的损伤,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会增加眼底出血的风险。研究发现,血压长期处于140/90mmHg以上的人群,眼底出血的发生率比血压正常人群高数倍。
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等,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导致容易出现眼底出血等出血倾向。例如,血友病患者由于体内缺乏凝血因子,凝血功能障碍,轻微的眼部创伤或自发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眼底出血。
眼底出血的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根据眼底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的不同,视力下降的程度有所差异。如果出血位于黄斑区,即使出血量较少,也会明显影响中心视力,患者会出现看东西模糊、变形等情况;如果出血量较多,可能会导致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仅存光感。
眼前黑影飘动:当血液在玻璃体腔内积聚时,患者会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就像蚊蝇飞舞一样,这是因为红细胞等成分在玻璃体中漂浮所致。
视野缺损:如果眼底出血累及视网膜的不同区域,可能会导致相应的视野缺损。例如,出血累及视网膜周边部,患者可能会出现周边视野的缺失。
眼底出血的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可以直接观察眼底视网膜的情况,明确出血的部位、范围等。医生可以看到视网膜上是否有出血病灶,以及出血是位于视网膜浅层、深层还是玻璃体腔内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提供视网膜组织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有助于了解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色素上皮层等的情况,对于判断眼底出血对视网膜结构的影响有重要价值。例如,可以清晰地看到黄斑区是否有水肿、出血对视网膜层间的影响等。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然后在不同时间拍摄眼底血管的荧光图像,能够显示视网膜血管的形态、有无异常渗漏等情况,对于明确眼底出血的病因有重要意义。比如,可以发现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血管迂曲、闭塞等情况,以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微血管异常等。
眼底出血的治疗与预后
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因炎症引起的眼底出血,可以使用抗炎药物;对于有新生血管形成倾向的情况,可能会使用抑制新生血管的药物等。但药物治疗主要是辅助性的,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药物干预。
激光治疗:适用于某些眼底出血的情况,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时,通过激光光凝可以封闭新生血管,减少再次出血的风险。激光治疗是通过高能量的激光束作用于视网膜病变部位,破坏异常的血管等病变组织。
手术治疗:如果眼底出血量大,长期不吸收,或者伴有视网膜脱离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通过手术清除玻璃体腔内的积血,修复视网膜等病变。
预后:眼底出血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出血的原因、部位、出血量、治疗是否及时等。如果能够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的视力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如果出血量大、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视力损伤,甚至失明。例如,黄斑区大量出血且治疗不及时的患者,视力恢复往往较差。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眼底出血相对较少见,若发生眼底出血,多与先天性眼部疾病或某些遗传性疾病有关。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视力情况,如发现儿童出现看东西异常、眼前黑影等情况,应及时带儿童就医。因为儿童的眼部处于发育阶段,眼底出血可能会影响其视觉发育,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老年人:老年人是眼底出血的高发人群,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老年人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并及时处理。同时,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突然用力等情况,防止血压波动过大导致眼底出血加重。
妊娠期女性:部分妊娠期女性可能会出现眼底出血,可能与妊娠期高血压等因素有关。妊娠期女性要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由于妊娠期的特殊性,在治疗眼底出血时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法,既要考虑眼底出血对视力的影响,又要考虑药物等治疗手段对胎儿的影响,需要在医生的综合评估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