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有典型和非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依据血糖指标,会带来急性和慢性并发症风险,儿童青少年及老年患者有特殊情况。
一、定义
2型糖尿病患者是指患有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得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则是指胰腺分泌胰岛素的量不能满足机体正常代谢的需求,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逐渐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衰退,胰岛细胞功能也会有所下降等。例如,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老年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性别:在一般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在不同阶段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没有绝对的性别差异导致必然患病,不过一些研究发现,在相同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下,某些年龄段可能有不同的发病趋势。
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是重要诱因。比如,经常大量摄入甜食、油炸食品等,会使身体摄入过多的热量,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研究表明,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过高且质量差(如精制谷物等)会加速血糖波动,增加患2型糖尿病风险。
运动:缺乏体育锻炼的人患2型糖尿病风险较高。运动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肪堆积,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例如,长期久坐的人群,相比经常运动的人群,更易出现血糖调节异常。
病史: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无家族史人群高。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若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其亲属携带相关易感基因的概率增加。此外,患有一些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的人群,也可能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平衡和代谢功能。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由于血糖升高,导致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症状,进而引起口渴多饮;同时,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能量供应不足,患者会出现饥饿感而多食,但体重却因为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而逐渐减轻。不过,现在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例如,一些患者可能首先发现视力下降去眼科就诊,经检查发现是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进一步检查才确诊为2型糖尿病。
非典型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而是以一些慢性并发症的表现为首发症状,如皮肤反复感染(疖、痈等)、足部溃疡经久不愈、女性外阴瘙痒等。
四、诊断标准
血糖指标
空腹血糖(FPG):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空腹血糖≥7.0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服用75g无水葡萄糖溶于水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随机血糖:不考虑上次进餐时间,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
五、对健康的影响
急性并发症风险: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导致血液酸化。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在感染、胰岛素治疗不规范等情况下可能发生。另外,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也是2型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等,可危及生命。
慢性并发症
心血管系统: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使血管狭窄、堵塞,影响心脏和脑部的血液供应。例如,长期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容易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冠心病。
神经系统: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足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自主神经病变可涉及心血管、消化、泌尿等多个系统,如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胃排空延迟(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等)、尿失禁或尿潴留等。
眼部: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引起失明。高血糖会损害视网膜的血管,影响视网膜的正常功能,使患者视力逐渐下降。
肾脏:引发糖尿病肾病,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
足部:容易发生糖尿病足,由于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减退,血管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加上足部容易受伤,从而引发溃疡、感染、坏疽等,严重时可能需要截肢。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儿童肥胖率的上升,儿童和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多。这部分人群的发病与肥胖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干预尤为重要,需要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同时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激素分泌等,进而影响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增加,同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轻微低血糖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认知障碍、跌倒等。在血糖控制目标上,一般要相对宽松一些,避免过度严格控制血糖而引发低血糖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