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分为轻症和重症,病因有胆道疾病、饮酒、暴饮暴食等,临床表现包括腹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辅助检查有血清淀粉酶等,诊断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治疗分轻症和重症,还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的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二、病因
1.胆道疾病:胆石症等胆道疾病是我国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胆道结石向下移动时,可阻塞胆总管末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使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
2.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刺激胰液分泌增加,同时乙醇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胰腺组织,还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急性胰腺炎。
3.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尤其是高脂、高蛋白食物,可刺激胰腺过度分泌,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
4.其他:高钙血症、高脂血症、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等)、外伤、感染等也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多在暴饮暴食或饮酒后突然发生,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钝痛、刀割样痛、钻痛或绞痛,呈持续性,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
恶心、呕吐及腹胀:起病后多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可呕吐胆汁或血性物,呕吐后腹痛并不缓解,同时伴有腹胀,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
低血压或休克:重症胰腺炎常发生,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等表现,主要是由于有效血容量不足、胰腺坏死释放心肌抑制因子致心肌收缩不良、并发感染等因素引起。
2.体征
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部体征较轻,往往与主诉腹痛程度不十分相符,可有上腹压痛,但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肌紧张,全腹显著压痛和反跳痛,伴麻痹性肠梗阻时有明显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移动性浊音,腹水多呈血性。少数患者由于胰酶或坏死组织液沿腹膜后间隙渗到腹壁下,使两侧胁腹部皮肤呈暗灰蓝色,称Grey-Turner征;可致脐周围皮肤青紫,称Cullen征。
四、辅助检查
1.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可确诊本病。但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轻重,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值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2.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且特异性也较高。
3.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积液等,但受胃肠气体干扰,对胆总管及胰管的显示可能受限。
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评估其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可显示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胰周渗出及坏死等情况。
五、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可确诊。
六、治疗
1.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可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腹胀。
补液、防治休克:迅速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持有效血容量,防治休克。
抑制胰腺分泌:可使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减少胃酸分泌,间接抑制胰腺分泌;还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抑制胰液分泌。
镇痛:腹痛剧烈者可给予哌替啶等止痛,但应同时给予解痉药物(如阿托品等),禁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
抗感染:有感染证据时可选用抗生素。
2.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腹部体征等,及时发现并发症。
液体复苏:迅速补充大量液体及电解质,纠正休克。
抑制胰腺分泌:可使用生长抑素等药物。
营养支持:早期一般采用肠外营养,病情趋向缓解后,尽早进行肠内营养,以保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抗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覆盖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等。
内镜治疗:对于胆源性胰腺炎,在急性期过后可考虑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等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出现胰腺坏死感染、胰腺脓肿、消化道瘘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胰腺炎相对少见,多与感染、外伤、先天畸形等有关。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液体平衡,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补液量和速度需要精确计算,避免发生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同时,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腹痛可能较轻,而全身症状相对明显,如更容易出现休克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因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对治疗的耐受性和反应与年轻人不同。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防止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
3.孕妇:孕妇患急性胰腺炎较为复杂,治疗时需要权衡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优先考虑孕妇的安全,同时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对于手术治疗的选择要非常谨慎,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