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干眼疲劳常见于用眼过度(含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和环境因素)、眼部疾病(如干眼症、视疲劳综合征)、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应对措施包括改善用眼习惯(控制用眼时间、调整用眼环境)、眼部保健(眨眼训练、热敷按摩)、治疗相关疾病(干眼症药物及其他治疗、控制全身疾病)。
一、眼干眼疲劳的常见原因
(一)用眼过度
1.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年龄因素:儿童青少年若长时间看书、玩手机、玩电子游戏等,由于其眼睛调节功能较强,但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也易导致眼干眼疲劳。例如,小学生若每天长时间盯着课本和电子设备,眼睛的睫状肌持续收缩,就容易引发眼干、眼疲劳。
成年人:长时间从事电脑工作、伏案工作的成年人,如办公室职员、程序员等,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眼睛眨眼频率减少,泪液蒸发增加,从而出现眼干眼疲劳。一般来说,正常眨眼频率约为15-20次/分钟,而长时间用眼时眨眼频率可降至5次/分钟左右,泪液不能充分湿润眼球,导致眼表干燥,引发疲劳感。
2.环境因素:
生活方式: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环境中用眼,都会增加眼睛的负担。比如,在昏暗的灯光下看手机,眼睛需要更努力地调节焦距,容易疲劳;而在过强的阳光下看书,强光刺激也会导致眼干眼疲劳。
特殊人群: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的人群,空调会使空气干燥,泪液蒸发加快,更易出现眼干症状。例如,在空调房间工作的人,泪液分泌量可能会减少,同时泪膜稳定性下降,从而引发眼疲劳。
(二)眼部疾病
1.干眼症:
病因:泪液分泌不足、泪液成分异常等都可导致干眼症。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泪液分泌功能减退,容易患干眼症;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会累及泪腺,导致泪液分泌减少,引发眼干、眼疲劳。
症状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异物感、疲劳感等,严重时可出现眼睛红肿、视力模糊等。通过泪液分泌试验等检查可辅助诊断,正常泪液分泌量为10-15mm/5分钟,低于10mm/5分钟则提示泪液分泌不足。
2.视疲劳综合征:
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未矫正或矫正不合适时,眼睛需要不断调节,容易导致眼疲劳。比如,近视患者不戴合适的眼镜看书,眼睛为了看清物体会过度调节,引起眼酸、眼胀、眼干等症状。
眼部肌肉问题:眼外肌麻痹等眼部肌肉异常也可引发视疲劳综合征,导致眼干眼疲劳。
(三)全身疾病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引起神经病变,影响泪腺的分泌功能,导致眼干。同时,高血糖状态下,血液渗透压改变,也会影响眼部的水分平衡,引发眼疲劳。研究表明,约有30%-5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眼部并发症,其中包括眼干、眼疲劳等症状。
2.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可能影响眼部健康。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交感神经兴奋,泪液分泌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代谢减慢,泪液分泌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眼干眼疲劳的症状。
二、眼干眼疲劳的应对措施
(一)改善用眼习惯
1.控制用眼时间:遵循20-20-20规则,即每连续用眼20分钟,要远眺至少20英尺(约6米)以外的物体至少20秒。对于儿童青少年,家长应限制其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学龄前儿童每天不超过1小时,学龄儿童每天不超过2小时。
2.调整用眼环境:保持用眼环境光线适宜,避免强光直射和眩光。使用台灯时,应选择无频闪、色温在4000-5000K的台灯,且台灯应放置在左前方,避免光线直射眼睛。同时,注意室内空气湿度,可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在40%-60%之间。
(二)眼部保健
1.眨眼训练:有意识地增加眨眼频率,正常情况下每分钟眨眼15-20次,通过频繁眨眼可使泪液均匀分布在眼表,保持眼表湿润。例如,工作间隙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几次快速眨眼,每次眨眼持续1-2秒。
2.热敷和按摩:
热敷:用温热的毛巾或蒸汽眼罩热敷眼睛,每次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热敷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疲劳。对于儿童,热敷温度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40-45℃,避免烫伤。
按摩:可以进行眼周穴位按摩,如按摩睛明穴、攒竹穴、太阳穴等。按摩时用手指轻轻按压穴位,每次按摩3-5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例如,按摩睛明穴时,用双手拇指按住两侧睛明穴,轻轻揉动,每次1-2分钟,可缓解眼干、眼疲劳。
(三)治疗相关疾病
1.干眼症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干眼症,可使用人工泪液缓解症状,如玻璃酸钠滴眼液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人工泪液。对于重度干眼症,可能需要使用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等,但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因为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其他治疗:对于一些因泪液分泌不足导致的干眼症,还可考虑泪小点栓塞术等治疗方法,通过阻塞泪小点,减少泪液排出,增加眼表泪液量。
2.全身疾病的控制: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从而减少眼部并发症的发生。例如,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合理安排饮食,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同时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要进行抗甲状腺治疗,如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则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改善眼部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