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面存在不同。急性胰腺炎病因有胆石症、高脂血症等,表现为上腹痛等,影像学有腹部超声、CT表现,实验室有血清淀粉酶等指标变化,治疗分轻症保守、重症监护等;慢性胰腺炎病因以酒精摄入等为主,表现为腹痛等,影像学有腹部超声、CT表现,实验室有血尿淀粉酶等变化,治疗分内科和外科。
一、病因方面
急性胰腺炎:
常见病因有胆石症(包括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等),约占我国急性胰腺炎病因的50%左右,是由于胆道疾病导致Oddi括约肌痉挛,胰管内压力升高,胰液排出受阻,引发胰腺自身消化。高脂血症也是常见病因之一,当血清甘油三酯>11.3mmol/L时易诱发急性胰腺炎,可能与血脂升高导致胰腺微循环障碍等有关。还有大量饮酒,乙醇可刺激胰腺分泌,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同时乙醇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胰腺细胞。另外,胰腺外伤、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等)、感染(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染)等也可引发急性胰腺炎。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壮年相对多见,性别差异不十分显著,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高脂饮食等是重要诱因,有胆道疾病病史者更易发病。
慢性胰腺炎:
主要病因在我国以酒精摄入为主,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胰腺实质进行性损伤,胰液蛋白含量增加形成蛋白栓子阻塞胰管。遗传性因素也是原因之一,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胰腺分泌异常,引发慢性胰腺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胆道系统疾病如胆石症等可引起胰管梗阻,反复的胰管梗阻和胰腺炎症迁延不愈可发展为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因素也可导致慢性胰腺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腺组织,引起胰腺慢性炎症。年龄方面,多见于中年男性,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是重要危险因素,有胆道疾病病史且未有效控制者也易发展为慢性胰腺炎。
二、临床表现方面
急性胰腺炎:
症状:突然发作的上腹部疼痛是主要表现,疼痛多较剧烈,呈持续性,可向腰背部放射,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不缓解。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若为重症胰腺炎,体温可较高且持续不退。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多为胆道结石或肿大胰头压迫胆总管引起。年龄较小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且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使病情更复杂。
体征:轻症患者腹部体征相对较轻,仅有上腹部轻压痛;重症患者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明显,还可能有移动性浊音阳性等,部分患者可在腰部、季肋部和下腹部皮肤出现蓝-棕色斑(Grey-Turner征)或脐周皮肤青紫(Cullen征),提示腹腔内有出血等严重情况。
慢性胰腺炎:
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钝痛或剧痛,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可放射至背部。患者还可出现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表现,如食欲不振、腹胀、脂肪泻(大便次数增多,粪便色浅、量多、有油滴,呈酸性)、体重减轻等,这是因为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导致消化酶分泌不足,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内分泌功能不全时可出现糖尿病相关表现,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长期慢性病程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男性患者在长期饮酒等因素影响下更易发病。
体征:早期患者腹部体征可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有上腹部轻压痛,当有胰腺假性囊肿形成时,可在上腹部触及包块。
三、影像学表现方面
急性胰腺炎:
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肿大,回声不均匀,部分患者可见胆道结石等胆道病变。但受肠气干扰影响,对胰腺的观察有时不够清晰。
CT: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轻症急性胰腺炎可见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密度均匀;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见胰腺体积明显增大,边界模糊不清,胰腺内有低密度坏死区,还可发现胰周积液、脓肿等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患者,CT检查的适应证和观察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
慢性胰腺炎:
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实质回声增强、胰管扩张、胰管内结石等。
CT:可见胰腺体积缩小或增大,胰腺实质钙化,胰管扩张呈串珠状,还可发现胰腺假性囊肿等改变。对于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需结合其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更好地评估胰腺病变情况。
四、实验室检查方面
急性胰腺炎: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但血清淀粉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并不呈正相关,如重症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其特异性较高,对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诊断价值较大。
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提示炎症反应较重,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CRP明显升高,可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不同年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参考范围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淀粉酶、脂肪酶等指标参考范围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正常参考值范围进行判断。
慢性胰腺炎:
血、尿淀粉酶:早期慢性胰腺炎血、尿淀粉酶可正常,在急性发作期可升高。
粪便检查:可见脂肪滴和未消化的肌纤维等,提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血糖:部分患者可出现血糖升高,反映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慢性胰腺炎患者,需更密切监测相关指标,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五、治疗方面
急性胰腺炎:
轻症急性胰腺炎: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减少胰液分泌;还可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抑制胰液分泌。对于有胆道结石等病因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处理胆道病变,如内镜下取石等。
重症急性胰腺炎:需进行重症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等指标。除上述保守治疗措施外,还可能需要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如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如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对于儿童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慢性胰腺炎:
内科治疗:首先要戒酒,控制高脂饮食。对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可补充胰酶制剂,如口服胰酶片等,以帮助消化。对于糖尿病患者,需根据血糖情况给予相应的降糖治疗,如应用胰岛素等。对于腹痛症状,可给予止痛药物,但需注意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成瘾性镇痛药。对于有胆道梗阻等病因的患者,需处理胆道病变。
外科治疗: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胰腺假性囊肿、胰管结石引起梗阻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如囊肿内引流术、胰管减压术等。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其全身状况后再决定是否手术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