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可能由牙源性疾病(如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周炎)或非牙源性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引起,牙源性疾病可致同侧或邻近牙齿痛,非牙源性疾病可致牵涉性牙痛,一般人群应保持口腔卫生、合理饮食、定期口腔检查,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生理期、有基础病史人群)需针对性采取措施应对牙痛及可能引发另一颗牙痛情况。
一、牙痛是否会引起另一颗牙痛及相关情况
(一)牙源性疾病导致的同侧或邻近牙齿牙痛情况
1.牙髓炎
当牙髓炎发生时,尤其是急性牙髓炎,疼痛具有放射性特点。例如,上颌牙齿的牙髓炎可能会引起同侧上颌其他牙齿的牵涉痛,下颌牙齿的牙髓炎也可能导致同侧下颌其他牙齿的类似疼痛表现。这是因为牙髓中的神经纤维受到炎症刺激后,其传导的疼痛信号可能会影响到邻近的牙髓组织,炎症产生的化学介质等刺激会干扰神经传导,使得患者感觉疼痛扩散到邻近牙齿。从解剖学角度看,牙齿的牙髓神经分布有一定的关联性,相邻牙齿的牙髓神经在神经传导通路中有交叉或邻近关系,所以炎症刺激容易引发邻近牙齿的牵涉痛。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牙髓炎导致的牙痛牵涉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牙齿发育等特点,牙髓组织较为疏松,炎症更容易扩散,牙髓炎引起邻近牙齿牵涉痛的情况可能相对更明显。而老年人牙齿磨损等情况较多,牙髓组织相对萎缩,但牙髓炎引发邻近牙齿疼痛的机制依然存在。
2.根尖周炎
根尖周炎时,炎症可向周围组织扩散。如果是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炎症可能会波及到邻近的下颌前磨牙等牙齿,引起邻近牙齿的疼痛。根尖周炎是由于根管内的感染物质通过根尖孔到达根尖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由于牙齿之间的解剖关系紧密,炎症可能会影响到相邻牙齿的根尖周组织或神经,导致另一颗牙齿出现疼痛。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有不良饮食习惯(如经常吃甜食等)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根尖周炎,进而引发邻近牙齿的疼痛风险增加。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根尖周炎的发生概率更高,且炎症扩散引发邻近牙齿疼痛的可能性也更大,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影响,炎症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3.牙周炎
严重的牙周炎会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龈退缩等,使得牙齿的支持组织遭到破坏。当牙周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引起邻近牙齿的疼痛。例如,相邻牙齿之间的牙周膜等组织受到炎症影响,炎症因子会刺激神经,导致邻近牙齿出现疼痛不适。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牙周炎引发邻近牙齿疼痛的不同,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牙周组织的状态,使得牙周炎相关的疼痛情况可能有所变化。年轻人如果有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如不按时刷牙、刷牙方法不正确等,容易患牙周炎,进而增加邻近牙齿因牙周炎而疼痛的风险;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组织逐渐衰退,牙周炎的发病率升高,也更容易出现牙周炎导致邻近牙齿疼痛的情况。
(二)非牙源性疾病导致的牵涉性牙痛情况
1.神经系统疾病
三叉神经痛可表现为牙痛症状,而且疼痛可能会涉及到邻近牙齿。三叉神经有三支,其中上颌支和下颌支分布到牙齿等区域。当三叉神经受到刺激发生疼痛时,疼痛信号可能会被错误地传导到牙齿相关的神经通路,导致患者感觉某颗牙齿疼痛,而实际上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引起的牵涉性牙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三叉神经痛,但中老年人相对更常见。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的人群,三叉神经痛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进而更容易出现牵涉性牙痛的情况。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血管等因素可能影响三叉神经的状态,也可能使三叉神经痛引发牙痛的情况更易发生。
颅内肿瘤等神经系统病变也可能引起牵涉性牙痛。肿瘤组织可能压迫或刺激相关的神经,导致牙齿区域出现疼痛,并且可能涉及到邻近牙齿。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引起重视。不同年龄的人群都有可能出现,生活方式对其直接影响较小,但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会增加颅内病变的发生风险,从而间接影响到牙痛的情况。
2.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有时可表现为牙痛,这种牙痛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单纯的牙齿问题。例如,心肌缺血缺氧时,疼痛信号可能会通过神经传导通路放射到牙齿区域,引起牙痛,并且可能涉及到邻近牙齿。中老年人群是冠心病的高发人群,同时也是牙痛可能被误诊为冠心病相关牙痛的高发人群。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的人群,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高,进而出现牵涉性牙痛的可能性也增加。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要警惕牙痛可能是冠心病发作的一种不典型表现,需要及时鉴别。
二、应对牙痛及可能引发另一颗牙痛情况的建议
(一)一般人群
1.保持口腔卫生
每天早晚正确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选择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使用含氟牙膏,有助于预防龋齿、牙周炎等疾病,从而降低牙痛及相关邻近牙齿疼痛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因为儿童时期是牙齿发育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口腔卫生能有效预防多种牙源性疾病。
2.合理饮食
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如糖果、蛋糕等,因为高糖饮食容易导致龋齿,进而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疾病,增加牙痛及邻近牙齿疼痛的可能性。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牛奶等,有助于维持牙齿和牙龈的健康。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饮食上都要注意,儿童要避免过多食用零食,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防止因营养不良导致牙齿相关疾病。
3.定期口腔检查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牙齿潜在的问题,如早期龋齿、牙周炎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引发邻近牙齿疼痛等更复杂的情况。各个年龄阶段都应重视定期口腔检查,儿童定期检查可以监测牙齿发育情况,预防龋齿等问题;成年人定期检查能及时处理口腔疾病;老年人定期检查有助于发现和处理牙齿松动、牙周炎等老年常见口腔问题。
(二)特殊人群
1.儿童
儿童在口腔卫生方面需要家长的密切协助。家长要监督儿童正确刷牙,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牙膏(一般建议3岁以下儿童使用含氟量低的儿童牙膏,且用量要少,约米粒大小)。同时,要控制儿童的零食摄入,尤其是高糖零食,防止儿童患龋齿等疾病。儿童出现牙痛时,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仔细观察儿童的口腔情况,及时带儿童到口腔科就诊,避免牙痛情况加重引发邻近牙齿疼痛等问题。
2.老年人
老年人要特别注意牙周组织的健康维护。由于老年人牙齿磨损、牙龈退缩等情况常见,要选择合适的口腔清洁工具,如软毛牙刷、合适的牙线等。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老年人,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引发牙周炎等口腔疾病,进而导致牙痛及邻近牙齿疼痛。老年人出现牙痛时,要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牙痛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需要全面评估病情。
3.女性生理期
女性在生理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牙周组织的状态,使牙龈对局部刺激更敏感,容易出现牙龈肿胀等情况,进而可能引发牙痛或使原本的牙痛情况加重。此时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刷牙时要轻柔,避免过度刺激牙龈。如果出现牙痛,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导致邻近牙齿疼痛等问题。
4.有基础病史人群(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在稳定水平,因为高血糖会影响口腔组织的免疫功能,增加口腔感染的风险,包括牙痛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牙痛时,要警惕是否是心血管疾病的不典型表现,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等,以明确病因,避免因误诊而延误治疗,导致牙痛情况加重或引发邻近牙齿疼痛等更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