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是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超两个月,病因包括感染、肠道自身免疫、饮食、菌群失调等,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非药物干预需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慢性肠炎的定义
慢性肠炎是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改变,病程一般在两个月以上。
二、常见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志贺菌等细菌感染后,若未彻底治愈,可能转为慢性。例如,某些患者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不彻底,肠道黏膜持续受到细菌抗原刺激,引发慢性炎症反应。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肠道后,也可能导致肠道的慢性炎症,尤其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病毒感染后更易转为慢性。
2.肠道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肠道,如溃疡性结肠炎,其病因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患者体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肠道黏膜,导致肠道持续炎症、溃疡形成等,病程迁延不愈。在女性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肠炎的发病可能与内分泌等因素有一定关联,但具体机制仍在研究中。
3.饮食因素
长期不合理的饮食是慢性肠炎的重要诱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长期饮酒,会反复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的慢性损伤和炎症。例如,一些喜欢吃麻辣烫、油炸食品的人群,肠道长期受到不良刺激,患慢性肠炎的风险增加。
长期进食不规律,饥饱无常,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发慢性肠炎。
4.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肠道菌群对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年龄增长导致肠道菌群自然失衡等情况,都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例如,老年人肠道功能逐渐衰退,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容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慢性肠炎。肠道菌群失调后,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相对增多,它们会释放毒素等物质,刺激肠道黏膜,导致炎症发生。
三、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多为隐痛、胀痛,部位不固定,一般在脐周或下腹部。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仅感腹部不适,有的则疼痛较为明显。例如,慢性肠炎患者在进食生冷食物或腹部着凉后,腹痛症状可能加重。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溏便,严重时可出现水样便。腹泻症状可呈间歇性发作,有的患者每天腹泻数次,有的则腹泻频率较低,但病程中会反复出现。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了腹泻,还可能伴有黏液脓血便。
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等。患者进食后感觉食物在肠道内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导致腹部胀满不适,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2.全身症状
病情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由于长期腹泻、消化不良,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导致患者体重下降,身体虚弱,活动耐力降低。对于儿童患者,长期慢性肠炎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起病时间、症状特点、既往有无肠道感染史、饮食情况、用药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史,因为这类药物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引发慢性肠炎。
2.体格检查
进行腹部查体,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包块等。一般慢性肠炎患者腹部可有轻压痛,多无反跳痛,若触及包块,需进一步排查其他肠道疾病。
3.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及培养:粪便常规可观察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等。粪便培养有助于发现致病细菌,如怀疑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肠炎,可通过粪便培养明确病原菌。例如,粪便中发现大量白细胞,提示肠道有炎症反应,结合其他检查可辅助诊断慢性肠炎。
血液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如慢性肠炎患者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等。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反映体内炎症程度,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肠炎患者常出现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
4.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灌肠:可观察肠道黏膜的形态、肠管的蠕动情况等。对于慢性肠炎患者,可能发现肠道黏膜粗糙、紊乱,肠管痉挛、狭窄等表现。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肠炎的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糜烂、息肉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炎症性还是其他性质的病变。例如,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镜下可看到肠道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有多发的浅溃疡等表现。
五、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角度)
1.饮食调整
急性期与缓解期饮食差异:在急性发作期,患者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粥、面条、藕粉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缓解期可逐渐增加食物种类,但仍要保持饮食的清淡、规律,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补充营养,促进肠道黏膜修复。例如,患者可每天吃1-2个鸡蛋补充蛋白质,适当吃苹果、香蕉等水果补充维生素,但要注意水果应洗净、去皮或煮熟后食用。
规律进食: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避免过饥过饱。这样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消化节律,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2.生活方式调整
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腹部着凉容易诱发慢性肠炎发作或使症状加重。无论是在寒冷季节还是夏季使用空调时,都要注意腹部的保暖,可适当增添衣物或使用肚兜等保护腹部。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更要注意腹部保暖,夜间睡眠时要盖好被子,防止腹部着凉。
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肠道蠕动。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一般每周可进行3-5次运动,每次运动时间30分钟左右。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劳累。例如,慢性肠炎患者可在饭后半小时左右进行适度散步,促进食物消化。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饮食方面:儿童慢性肠炎患者在饮食调整上要更加注重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避免给儿童食用零食,尤其是高糖、高脂肪的零食,如巧克力、油炸薯片等。保证儿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通过制作营养丰富的辅食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例如,为儿童制作蔬菜瘦肉粥,既含有蔬菜提供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又有瘦肉提供的蛋白质。
治疗方面:儿童慢性肠炎在治疗时要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对肠道刺激性大或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非药物干预在儿童慢性肠炎治疗中更为重要,如通过调整饮食、腹部保暖等方式来缓解症状。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腹泻次数、精神状态、体温等,若病情加重或出现脱水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2.老年患者
饮食方面:老年慢性肠炎患者消化功能减退,饮食要更加精细、易消化。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膳食纤维导致腹胀等不适。例如,可将蔬菜切碎后烹饪,或选择一些膳食纤维含量适中的食物,如燕麦、糙米等,但要煮烂煮软。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因腹泻等导致脱水。
生活方式方面:老年患者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平缓的运动方式,如慢走、打太极等。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度紧张、焦虑,因为不良情绪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加重慢性肠炎症状。此外,老年患者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肠道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3.女性患者
特殊时期注意事项:女性在月经期间,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使慢性肠炎症状有所加重。此时要更加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寒。在饮食上,要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等。同时,月经期间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因为劳累也可能加重肠道不适症状。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肠炎的女性患者,在备孕、孕期及哺乳期要更加谨慎,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监测,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