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包括周边虹膜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前者基于瞳孔阻滞机制适用于早期部分患者,后者建立新滤过通道适用于房角广泛粘连者;术前需进行眼部和全身检查;术后要做好眼部和全身护理;手术效果通过眼压和视力评估,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可能有并发症需相应处理,不同年龄患者在各环节有不同特点。
一、手术方式及原理
1.周边虹膜切除术
原理:通过切除部分周边虹膜,使后房水能够经瞳孔流入前房,解除瞳孔阻滞,降低眼压。对于早期闭角型青光眼,前房角大部分开放的患者较为适用。其原理是基于闭角型青光眼发病中瞳孔阻滞的机制,当周边虹膜切除后,后房与前房的压力差得到平衡,从而缓解房角关闭的状态。
适用人群:适用于临床前期、先兆期及早期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尤其是前房角粘连范围小于1/3,眼压可通过缩瞳剂控制的患者。在不同年龄层中,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均可考虑该手术,但儿童患者由于眼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殊性,需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眼部还在发育中,手术可能对其眼部发育产生影响。对于女性患者,由于其内分泌等因素可能影响眼压,在符合条件时也可考虑该手术,但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手术前需评估全身情况,确保手术安全。
2.小梁切除术
原理:建立新的眼外滤过通道,使房水经滤过泡引流到球结膜下组织,从而降低眼压。这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常用的手术方式,其原理是通过创造一个人工的房水流出通道,增加房水的排出量,进而降低眼内压。
适用人群:适用于房角广泛粘连(粘连范围超过1/2)、眼压较高且药物控制不佳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眼部组织弹性下降等因素,小梁切除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要注意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全身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在手术前将这些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男性患者,在符合手术指征时可进行该手术,但同样要考虑个体的全身和眼部情况。对于儿童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由于其发病机制和眼部结构与成人有所不同,小梁切除术的应用相对谨慎,需要综合评估其病情和眼部发育情况。
二、手术前准备
1.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明确患者的视力水平,了解青光眼对患者视力的影响程度。通过视力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视功能状态,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例如,视力严重下降的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手术干预来挽救视力。
眼压测量:准确测量眼压,了解眼内压的水平,因为眼压是闭角型青光眼病情评估和手术决策的重要指标。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正常眼压范围略有差异,但一般来说,正常眼压范围在10-21mmHg之间。对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往往高于正常范围,手术前需将眼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建议眼压降至30mmHg以下再考虑手术,以减少手术风险。
前房角镜检查:清晰观察前房角的形态和粘连范围,这是确定手术方式的关键检查。通过前房角镜检查可以明确房角关闭的程度和范围,从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例如,前房角粘连范围较小的患者可能适合周边虹膜切除术,而粘连范围广泛的患者则需要小梁切除术等。
眼底检查:查看视神经和视网膜情况,了解青光眼对视神经的损害程度。闭角型青光眼长期高眼压会导致视神经损害,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发现视神经乳头的改变,如杯盘比增大等,这对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2.全身检查
血压、血糖检查: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前需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高血压患者手术中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影响手术操作和患者安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术后伤口愈合延迟等并发症。一般要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
心肺功能检查: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进行心肺功能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线等,以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能否耐受手术。因为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是一种眼内手术,但也需要患者有一定的全身耐受能力,心肺功能不佳可能增加手术风险。
三、手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
1.眼部护理
术眼包扎:手术后一般会对术眼进行包扎,以减少眼球的活动,促进伤口愈合。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既要保证术眼得到固定,又不能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活泼好动,更要注意包扎的牢固性,但也要避免包扎过紧导致眼部不适。
眼部清洁:保持术眼的清洁,防止感染。可以用无菌生理盐水轻轻擦拭眼部分泌物,但要注意避免触碰眼球。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清洁时的操作要轻柔,儿童患者由于配合度差,更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的耐心操作。
用药护理:按照医嘱使用眼药水,如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糖皮质激素眼药水减轻炎症反应等。不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频率不同,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执行。例如,抗生素眼药水一般需要每天使用3-4次,糖皮质激素眼药水使用时间可能根据病情逐渐调整。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眼药水时要注意避免药物进入口腔引起不适,可在滴眼药水后轻轻按压内眦部泪囊区,减少药物的全身吸收。
2.全身护理
休息与活动: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低头、弯腰等动作,防止眼压升高。对于老年患者,休息时要注意体位舒适,可适当抬高头部,促进眼部血液回流。儿童患者要避免其剧烈哭闹和奔跑等活动,家长要给予看护,防止意外导致术眼受伤。
饮食护理:建议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导致腹压升高,进而引起眼压升高,影响手术效果。不同年龄患者的饮食要求略有差异,儿童患者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蛋白质摄入,促进眼部组织修复;老年患者要注意控制脂肪和盐分的摄入,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四、手术效果及预后
1.手术效果评估
眼压控制情况: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眼压变化,一般来说,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眼压可逐渐降低,多数患者眼压可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小梁切除术的眼压控制效果也较为显著,大部分患者眼压可得到有效降低。通过定期眼压测量来评估手术效果,一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等时间点都需要进行眼压测量,观察眼压是否稳定在理想范围。例如,周边虹膜切除术后眼压应控制在10-21mmHg之间,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也应尽量接近这个范围。
视力改善情况:部分患者手术后视力可有所改善,这与眼压降低后视神经和视网膜的血液供应改善有关。但视力改善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患者视力改善明显,而有些患者由于视神经损害已经较为严重,视力改善可能不明显。对于儿童患者,视力的改善不仅要关注视力数值的变化,还要考虑其对视觉发育的影响,因为儿童正处于视觉发育关键期,手术对视力发育的影响需要长期观察。
2.预后情况
长期预后: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后的长期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手术方式的选择、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术后护理等。一般来说,周边虹膜切除术对于早期患者预后较好,长期眼压控制稳定的概率较高。小梁切除术对于中晚期患者的长期预后也较为可观,但需要注意术后滤过泡的情况,滤过泡功能不良可能导致眼压再次升高。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长期预后也有差异,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密切的随访观察;儿童患者术后的长期预后需要关注眼部发育和视功能的长期发展情况,可能需要进行长期的视觉康复训练等。
并发症及处理:手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滤过泡渗漏、感染、浅前房、恶性青光眼等。对于滤过泡渗漏,可根据情况进行加压包扎等处理;感染则需要使用强效抗生素进行治疗;浅前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眼药水使用频率等;恶性青光眼较为严重,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可能需要通过药物或再次手术来解决。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并发症的表现和处理方式略有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眼部结构和生理特点,并发症的处理更需谨慎,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眼部发育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