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常见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和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坏死和心律失常,年龄增长、男性、不良生活方式及家族史会增加发病风险,需改善生活方式并遵医嘱治疗;心肌病中,肥厚型心肌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易致年轻人尤其是运动员猝死,有家族史者风险高,应避免剧烈运动;扩张型心肌病特征为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中老年人多见,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心律失常方面,长QT综合征和Brugada综合征均为遗传性疾病,前者QT间期延长易诱发室速室颤,后者有特征性ST段抬高表现,二者都有家族遗传倾向,需避免诱因并可考虑植入ICD;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会增加射血阻力,引发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家族史者发病风险高,必要时需进行瓣膜置换手术。
一、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心肌供血不足。当冠状动脉内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可突然完全阻塞血管,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老年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会逐渐接近男性。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也会明显升高。对于这类人群,应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定期体检,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调脂等药物。
二、心肌病
1.肥厚型心肌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心肌呈不对称性肥厚,可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的正常射血功能。肥厚的心肌容易发生电生理异常,引发室性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年轻人尤其是运动员中,肥厚型心肌病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发病风险高。这类人群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必要时可考虑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2.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扩大后,心腔内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同时,心肌收缩力减弱可引起心力衰竭,还常伴有心律失常,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扩张型心肌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病毒感染、中毒、遗传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多见。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积极治疗原发病,使用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等药物。
三、心律失常
1.长QT综合征:这是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容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这是一种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迅速进展为室颤,导致心源性猝死。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易患此病。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必要时可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2.Brugada综合征:也是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心电图具有特征性的ST段抬高表现。该病可导致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引发心源性猝死。主要发生于男性,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人群。患者应避免发热、饮酒等诱发因素,ICD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治疗方法。
四、心脏瓣膜病
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可使左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左心室肥厚,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同时,主动脉瓣狭窄还可引起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风湿热、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是常见病因。患者会随着年龄增长病情逐渐加重。有心脏瓣膜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评估心脏功能,必要时进行瓣膜置换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