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需进行多方面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腹痛等病情,协助采取舒适体位,做好禁食期和恢复期饮食护理,妥善固定管道并观察引流液,进行心理安抚,预防感染及维护器官功能,根据不同年龄患者特点调整护理细节。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需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因为急性胰腺炎可能引发感染等情况导致体温变化,而脉搏、呼吸、血压的改变也能反映患者的循环等系统功能状态。例如,若患者出现体温升高,可能提示有感染并发症,需进一步评估;血压下降可能与休克等严重情况相关。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监测的频率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应更频繁地监测生命体征;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也需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
2.腹痛观察
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急性胰腺炎的腹痛多位于中上腹,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疼痛性质可为钝痛、刀割样痛等。例如,若腹痛持续不缓解甚至进行性加重,可能提示病情恶化,如出现胰腺坏死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对腹痛的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老年患者可能表述不典型,需医护人员仔细评估。
二、体位护理
1.舒适体位
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如屈膝侧卧位。这样的体位可以减轻腹部肌肉紧张,缓解疼痛。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体位,确保其舒适且不影响呼吸等;老年患者也需找到能减轻痛苦的舒适体位。
三、饮食护理
1.禁食期护理
在急性胰腺炎发作的禁食期,要保证患者的液体供应,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需求。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静脉补液的速度和量,避免引起心肺负担过重;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心肾功能等方面的基础问题,补液时更要谨慎调整速度和量。
2.恢复期饮食
当患者病情逐渐恢复,开始进食时,应遵循从低脂、低糖流食开始,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最后恢复正常饮食的原则。例如,先给予米汤等低脂流食,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再逐步添加其他食物。不同年龄患者的饮食过渡速度和种类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儿童患者在饮食过渡时要注意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消化功能减退等因素。
四、管道护理(如有腹腔引流管等)
1.引流管固定
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脱落。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固定的牢固性,同时避免因患儿活动导致引流管移位;老年患者皮肤可能较为松弛,也需加强固定措施。
2.引流液观察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正常情况下,引流液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若引流液颜色异常(如出现血性液体增多等)、量突然增多或减少、性质改变(如混浊等),都可能提示病情变化,需及时报告医生。
五、心理护理
1.情绪安抚
急性胰腺炎患者往往因病情疼痛等原因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医护人员要及时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安抚。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亲切的态度、适当的玩具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疾病的担忧等产生心理负担,医护人员要耐心倾听其诉求,给予心理支持。
六、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感染预防
保持患者病房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对于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的儿童患者和老年患者,更要加强感染预防措施。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感染征象,如体温再次升高、白细胞升高等,一旦出现感染迹象,要配合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2.器官功能维护
关注患者的肝、肾等器官功能,急性胰腺炎可能累及多个器官。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如肾功能中的肌酐、尿素氮等,肝功能中的转氨酶等。对于有基础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本身可能有慢性肝病或肾病,要更加密切监测,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