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包括依据症状表现、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等进行,鉴别诊断需与心源性胸痛、消化性溃疡、食管癌、胆道疾病等鉴别,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可能有不同表现及特点。
一、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
(一)症状表现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见症状有烧心,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反流,有酸味或带苦味的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部分患者可有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等部位,类似心绞痛;还可有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拒食、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观察。
(二)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能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黏膜破损的程度、范围等,可分为4个等级:A级为食管黏膜有1个或1个以上食管黏膜破损,长径<5mm;B级为食管黏膜破损长径>5mm,但无融合现象;C级为食管黏膜破损有融合,但<75%食管周径;D级为食管黏膜破损融合,≥75%食管周径。对于有烧心、反流等典型症状但内镜检查阴性的患者,可进一步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
(三)24小时食管pH监测
通过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括约肌上方,连续监测24小时食管内pH值变化,能反映食管内酸反流的情况,若食管内pH<4的总时间百分比、pH<4持续5分钟以上的次数等指标异常,提示存在酸反流,对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症状不典型但高度怀疑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可能略有不同,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四)食管测压
食管测压可了解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食管的蠕动功能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通常降低,食管蠕动功能也可能出现异常,该检查有助于评估食管动力状态,对诊断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但一般不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二、反流性食管炎的鉴别诊断
(一)与心源性胸痛鉴别
心源性胸痛多由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引起,疼痛常位于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放射,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等,可伴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心电图等心脏相关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等异常,而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胸痛虽可放射至心前区,但一般无心电图等心脏方面的特异性改变,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可鉴别。老年患者需尤其注意鉴别,因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和反流性食管炎都较为常见。
(二)与消化性溃疡鉴别
消化性溃疡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疼痛与进食有关,如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进食后缓解;胃溃疡多为餐后痛。胃镜检查可明确溃疡的部位、大小等,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镜下可见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的溃疡病灶,而反流性食管炎胃镜下主要是食管黏膜的病变,可通过胃镜检查进行鉴别。不同年龄人群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等可能有差异,需综合判断。
(三)与食管癌鉴别
食管癌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伴有消瘦、乏力等症状,胃镜及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胃镜下可见食管黏膜的占位性病变,病理检查可发现癌细胞,而反流性食管炎通过内镜及病理检查可鉴别,食管癌的内镜表现与反流性食管炎的黏膜破损等有明显不同。对于老年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时,需警惕食管癌与反流性食管炎并存的可能,要仔细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与胆道疾病鉴别
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等,疼痛多位于右上腹,可向右肩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有黄疸表现,腹部B超等检查可发现胆道系统的病变,如胆囊结石、胆管扩张等,而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食管的症状,通过腹部B超等检查可鉴别胆道疾病与反流性食管炎。不同年龄人群胆道疾病的发病率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