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惊厥即热性惊厥,多发生于6个月-5岁儿童,与大脑发育不成熟和发热有关,有发作形式、不同类型表现,诊断靠年龄、发热与惊厥关系等,发作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就医,预防需控制体温、对频繁发作者长期用抗癫痫药及护理增强体质。
发生机制
大脑发育因素:儿童在6个月-5岁期间,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对皮质下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差,当受到发热等刺激时,容易出现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引发惊厥。例如,婴幼儿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在这个阶段还未完全成熟,神经细胞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发热时更容易出现电活动的紊乱。
发热因素:当儿童体温迅速升高时,会影响大脑的代谢和神经传导等过程。一般认为,体温在38.5℃以上时更容易诱发热性惊厥。发热可使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降低惊厥阈值,导致惊厥发作。
临床表现
发作形式:多为全身性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斜视,面部或四肢肌肉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可伴有口唇发绀、口吐白沫等。发作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内缓解。比如,有的儿童可能抽搐持续1-2分钟后自行停止。
不同类型表现
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形式多为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24小时内很少复发。多见于6个月-5岁的儿童,惊厥发作与发热性疾病初期体温急剧升高有关,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预后较好。
复杂性热性惊厥:发作形式可为局限性或不对称性,持续时间较长,超过15分钟,24小时内有复发,复发次数较多。发病年龄可小于6个月或大于5岁,神经系统检查可能有异常,如存在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等,少数患儿日后可能转变为癫痫。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发热与惊厥发作的关系、惊厥发作的表现等进行诊断。例如,儿童年龄在6个月-5岁之间,先有发热,随后出现惊厥,且惊厥发作符合热性惊厥的特点,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一般可临床诊断为热性惊厥。同时,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等,以排除其他引起惊厥的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血生化可了解电解质等情况是否正常。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惊厥相鉴别,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低钙血症、低血糖、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除了有惊厥表现外,还常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脑脊液检查可发现异常;低钙血症引起的惊厥多伴有手足抽搐、血清钙降低等表现;低血糖引起的惊厥多有低血糖的相关表现,如多汗、饥饿感等,血糖检测可发现血糖降低;癫痫发作一般无发热,且有癫痫的既往史或家族史等。
处理与预防
发作时处理:首先要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然后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如果惊厥发作时间较长,医生可能会采取止惊等治疗措施。
预防复发
控制体温:当儿童发热时,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或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需根据儿童年龄和体重合理使用),避免体温迅速升高诱发惊厥。对于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儿童,在发热初期就应积极降温。
长期预防:对于少数频繁发作的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可能需要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预防发作,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活护理,增强体质,减少发热性疾病的发生。例如,让儿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等,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对于特殊人群中的儿童,尤其是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儿童,家长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其体温变化,在发热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并且要熟悉惊厥发作时的急救处理方法,以便在第一时间进行正确的处理,减少惊厥对儿童大脑等器官可能造成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