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急救需立即评估病情并安置合适体位,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根据病因采取药物、内镜或介入等止血措施,持续监测病情,转运时保障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及设备人员配备。
一、立即评估与体位安置
1.快速评估病情:首先要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意识状态等。如果患者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要观察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量等情况。
年龄因素:儿童消化道出血可能有其特殊原因,如肠套叠等,儿童对休克的耐受能力较差,需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评估时要全面考虑其基础疾病对生命体征的影响。
病史因素: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再次出血的可能性较高;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要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能,这类患者出血往往较急且量大。
2.安置合适体位:让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如果患者有休克表现,可将下肢适当抬高(约30°),以增加回心血量。
二、补充血容量
1.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至少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以便快速补液输血。
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避免反复穿刺造成损伤,可选用头皮静脉等较容易固定的部位。老年患者静脉可能较脆弱,操作时要轻柔。
病史中有静脉炎等情况的患者,要避开相关部位选择静脉通道。
2.补液选择:先快速输入平衡盐溶液或葡萄糖盐水等晶体液,尽快补充血容量。在补充晶体液的同时,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等情况考虑输注胶体液(如白蛋白等)或红细胞悬液。
儿童失血时,晶体液与胶体液的补充比例要根据年龄和失血情况调整,一般儿童可能需要更谨慎地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防止发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老年患者心肾功能可能相对较弱,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功能和尿量等情况,避免补液过快过多导致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三、止血措施
1.药物止血:根据不同的消化道出血原因使用相应的止血药物。例如,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从而促进止血;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减少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达到止血目的。
儿童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老年患者使用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一些药物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2.内镜下止血:如果条件允许,尽快进行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后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喷洒止血剂、电凝止血、套扎止血等。
儿童进行内镜检查时要考虑其耐受性和配合度,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老年患者如果能耐受内镜检查,内镜下止血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但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是否能耐受内镜操作过程。
3.介入治疗:对于一些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可考虑行介入治疗,如选择性血管造影栓塞止血等。
四、病情监测与转运
1.持续病情监测:在急救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每5-15分钟监测一次血压、心率、呼吸等,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尿量等变化。
儿童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病情变化可能更快。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基础疾病的变化情况,如是否出现新的心律失常等。
2.转运注意事项:如果需要转运患者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要确保转运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转运设备齐全,有医护人员陪同,并持续进行生命支持措施。
儿童转运时要配备专门的儿科转运设备和人员,注意保暖等。老年患者转运时要考虑其心肺功能,保持呼吸通畅,转运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