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医学称甲癣,由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致。病因有真菌感染(皮肤癣菌等常见,酵母菌等在免疫低下人群易致)和自身因素(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指甲外观改变(颜色、形态变化)及不同类型特点。诊断靠临床表现观察和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真菌培养)
一、灰指甲的定义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癣,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甲病。
二、灰指甲的病因
1.真菌感染
皮肤癣菌是引起甲癣最常见的真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这些真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如与灰指甲患者共用拖鞋、毛巾等)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甲板。例如,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潮湿环境中,皮肤癣菌容易滋生,若皮肤有微小破损,就容易感染进而累及甲板引发甲癣。
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也可引起甲癣,相对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癣,其感染情况在一些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更为常见,比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这些真菌的侵袭而患甲癣。
2.自身因素
年龄因素:老年人由于指甲的生长代谢功能相对较弱,指甲的营养供应可能不如年轻人,而且皮肤的屏障功能也有所下降,所以老年人患灰指甲的几率相对较高。儿童患灰指甲相对较少,但如果有手足癣等真菌性疾病没有及时治疗,也可能蔓延至指甲引起甲癣。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会使脚部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增加患灰指甲的风险。比如一些职业需要长时间穿着密闭工作鞋的人群,患甲癣的概率可能高于普通人。还有经常接触水的人群,如厨师、洗衣工等,手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也容易引发甲癣。
病史因素:本身患有手足癣等其他部位真菌性疾病的人,若没有积极治疗,真菌可能会蔓延至指甲导致灰指甲。例如,手足癣患者的真菌可能会逐渐侵袭指甲周围皮肤并进而侵犯甲板。
三、灰指甲的临床表现
1.指甲外观改变
颜色改变:甲板可能会出现变色,常见的有灰白色、黄色、褐色等。比如白色浅表型甲癣,甲板表面会出现白点或白色斑块,逐渐扩大使甲板变脆易碎;而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癣,甲板远端会出现浑浊、增厚,颜色可为黄色或灰褐色。
形态改变:甲板会出现增厚,指甲变得肥厚,质地坚硬;也可能出现甲板萎缩,指甲变薄变小;还可能有甲板翘起、脱落等情况。例如全甲毁损型甲癣,整个甲板被破坏,呈灰黄、灰褐色,甲板与甲床分离,甲板部分或全部脱落。
2.不同类型甲癣的表现特点
白色浅表型:主要累及甲板的浅表部位,初起为针尖大小的白色斑片,逐渐扩大为白色云雾状浑浊,边界清楚,常发生于指甲的顶端,一般不引起甲床的侵犯。
远端侧位甲下型:真菌从指甲的远端侧缘侵入,首先引起甲板的浑浊、增厚,然后逐渐向近端蔓延,甲床受累,可伴有甲下角质碎屑堆积。
近端甲下型:真菌从指甲的近端侵入,表现为甲板近端的浑浊、增厚,常伴有甲沟炎,甲根部皮肤红肿等。
全甲毁损型:是上述各种类型甲癣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情逐渐发展的结果,整个甲板被破坏,甲床也受到严重影响,指甲的外观和功能严重受损。
四、灰指甲的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指甲的颜色、形态、厚度等外观表现,根据不同类型甲癣的典型临床表现来初步判断是否为灰指甲。例如看到甲板有明显增厚、变色且伴有甲床病变等表现,就高度怀疑甲癣。
2.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取病甲的碎屑或甲下积屑,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若能看到真菌菌丝或孢子,即可初步诊断为甲癣。这种方法简单快捷,但阳性率可能受到病甲取材等因素的影响。
真菌培养:将病甲碎屑接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真菌,根据培养出的真菌种类来明确致病真菌的类型,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不过真菌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1-3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