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需通过多方面综合评估来鉴别诊断和后续治疗,包括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病史采集因素;观察呕血、黑便及伴随症状等临床表现;进行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等实验室检查;行胃镜、结肠镜等内镜检查;做腹部CT、小肠镜等影像学检查;必要时用血管造影、核素扫描、吞线试验等其他检查,以明确病因及部位。
一、病史采集
1.年龄因素:儿童消化道出血常见于梅克尔憩室、肠套叠等;中青年多考虑消化性溃疡、胃炎等;老年人则需警惕消化道肿瘤、缺血性肠炎等。例如儿童肠套叠多有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等表现,与儿童肠道解剖生理特点及可能的饮食、感染等因素相关;老年人消化道肿瘤可能与长期不良饮食习惯、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
2.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某些疾病可能有一定倾向,如男性消化性溃疡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男性生活压力大、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相关。
3.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胃炎、胃溃疡,进而引起出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易发生胃黏膜损伤出血;有不洁饮食史者需考虑感染性肠炎等导致的出血。
二、临床表现观察
1.呕血与黑便:呕血颜色可反映出血速度和量,如出血量大、速度快时呕血多为鲜红色,出血较慢时可呈咖啡色。黑便多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或下消化道出血量大且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者,粪便呈柏油样黑亮;若下消化道出血速度快、量多,也可出现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
2.伴随症状:伴有腹痛者,消化性溃疡多有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胰腺炎多有上腹部剧痛且向腰背部放射;胆道出血常伴有右上腹绞痛后出现呕血黑便。伴有黄疸者,需考虑胆道疾病、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伴有发热者,感染性肠炎、消化道肿瘤等可能出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贫血程度,出血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下降,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提示有感染可能。例如急性大量出血后血红蛋白可在数小时后开始下降,通过动态监测血常规可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及出血是否仍在继续。
2.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少量出血,需进一步查找出血原因。
四、内镜检查
1.胃镜:能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黏膜情况,可发现溃疡、炎症、肿瘤、静脉曲张等病变,是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对于出血原因不明但高度怀疑上消化道病变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胃镜检查,一般建议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此时黏膜水肿较轻,利于发现病变。
2.结肠镜:可观察结肠及直肠黏膜,对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如能发现结肠息肉、结肠癌、炎症性肠病等病变。一般建议在出血停止后尽快进行,若出血较急,可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进行。
五、影像学检查
1.腹部CT:对于诊断消化道肿瘤、腹部血管性疾病等有帮助。如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可用于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等血管性疾病导致的消化道出血。
2.小肠镜:包括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等,对于小肠病变引起的出血有诊断价值。胶囊内镜检查方便,患者耐受性好,但存在不能取活检及治疗等局限性;双气囊小肠镜可直接观察小肠黏膜并进行活检等操作,但属于有创检查。
六、血管造影
对于内镜检查未能明确出血部位且出血仍在继续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血管造影检查,能发现造影剂外渗等出血征象,必要时可同时进行介入治疗。
七、其他检查
1.核素扫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红细胞,通过扫描观察出血部位,适用于胃肠道出血速度较慢、内镜等检查未能发现病变的情况。
2.吞线试验:将棉线吞下,一端固定于颊部,一定时间后取出,根据棉线上血染部位初步判断出血部位,目前应用较少。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综合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临床表现观察、多种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逐步明确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部位,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鉴别诊断和后续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