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表现为急起发热、口腔咽峡部疱疹等,病程1周左右预后好;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有发热、口腔及手足臀部皮疹等,部分重症可致严重并发症,两者传播途径有粪-口、飞沫等,预防均需注意卫生等,手足口病可接种疫苗,婴幼儿等特殊人群需关注。
手足口病:引发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的某些型别,如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等。
临床表现方面
疱疹性咽峡炎:
症状表现:通常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至中度发热,偶有高热情况。口腔咽峡部会出现疱疹,疱疹初期为灰白色小丘疹,周围绕以红晕,之后迅速变为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患儿常伴有咽痛、流涎、拒食等症状,一般没有皮疹,或者仅有极少数患儿会在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皮疹。
年龄与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3-10岁儿童,性别差异不明显。对于婴幼儿,由于不会准确表达咽痛等症状,可能仅表现为哭闹、拒食等。
手足口病:
症状表现:发热程度不一,可为低热、中度发热或高热。口腔内可见疱疹或溃疡,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处,同时手、足、臀部会出现皮疹,皮疹最初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还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受累的表现。
年龄与性别影响: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多见,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无显著差异,但婴幼儿病情相对更易出现变化。
传播途径方面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比如患儿接触了被柯萨奇病毒污染的食物、水等,或者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而被感染。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包括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还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传播。
病程与预后方面
疱疹性咽峡炎: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经过对症治疗后可痊愈,极少出现并发症。
手足口病:大部分患儿为轻症,病程在1-2周左右可自愈。但少数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并发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预后相对较差。
诊断方面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即发热、口腔咽峡部疱疹等典型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病毒分离可明确柯萨奇病毒感染,但一般临床多根据典型症状诊断。
手足口病:除了依据临床表现外,还可结合流行病学史等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等方法明确是否为肠道病毒感染,如EV71核酸检测等。
预防方面
疱疹性咽峡炎:
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手足口病:
个人卫生:同样要注重儿童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
环境卫生:加强对居住环境、幼儿园等场所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期通风换气。
疫苗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EV71疫苗,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可显著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风险。
避免交叉感染:在疾病流行期间,减少儿童与患病儿童的接触,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婴幼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家长需更加密切关注婴幼儿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口腔或肢体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成人,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需要更加重视预防和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