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程<12周,多因上呼吸道感染致病原体经短宽直水平位的儿童咽鼓管侵入,有全身(儿童发热、哭闹等,成人轻)和局部(耳痛、听力下降、鼓膜变化等)症状,检查见鼓膜及听力改变,需控感染、通畅引流等治疗;慢性病程>12周,可由急性迁延等致,有耳流脓、听力下降等,检查见鼓膜穿孔等,单纯型局部用药,骨疡型视情况,胆脂瘤型尽早手术。
一、定义与病程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程通常在12周以内。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儿童,尤其是2-6岁儿童,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等。
慢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病程一般超过12周,可由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转化而来,也可一开始就是慢性起病,存在反复的中耳炎症发作、中耳结构破坏等情况。
二、症状表现
急性中耳炎
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哭闹、烦躁不安等表现,成人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乏力、低热等。
局部症状:耳痛较为明显,儿童常表现为抓耳、摇头,婴儿则可能出现频繁哭闹,婴幼儿不会表达时可能表现为拒食;听力下降,多为传导性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鼓膜穿孔前,鼓膜紧张部充血、膨出,穿孔后可流出脓性分泌物,初期为血水样,之后变为黏液脓样或纯脓性。
慢性中耳炎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可有间断或持续性耳流脓,脓量多少不等,可有臭味,若有胆脂瘤形成,脓量可较少但奇臭;听力下降,可为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程度不一;可伴有耳鸣,部分患者可有头晕等症状,若病变累及内耳等结构时。
三、耳部检查表现
急性中耳炎
鼓膜检查: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之后鼓膜紧张部弥漫性充血、肿胀,膨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穿孔初期可见鼓膜中央有搏动性亮点,穿孔后可见穿孔处有脓液搏动流出。
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显示传导性听力损失,声导抗测试呈B型或C型曲线。
慢性中耳炎
鼓膜检查:可见鼓膜穿孔,穿孔可位于紧张部中央或边缘,穿孔周围有肉芽组织或胆脂瘤上皮,若为胆脂瘤性中耳炎,可见鼓膜松弛部内陷袋或紧张部后上边缘性穿孔,有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脱出,有恶臭味。
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可显示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声导抗测试根据病变情况可呈B型、C型或D型曲线等,颞骨CT检查可清晰显示中耳乳突骨质破坏、胆脂瘤等情况。
四、病因及发病机制
急性中耳炎
主要病因是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病毒等)通过咽鼓管途径侵入中耳。儿童咽鼓管短、宽、直,呈水平位,更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经咽鼓管蔓延至中耳。
慢性中耳炎
多由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转化而来,如急性中耳炎病程超过8周未愈;也可因咽鼓管功能长期不良,持续存在中耳负压、积液,继发感染;还可能与患者自身免疫因素、中耳局部解剖结构异常(如咽鼓管畸形等)、长期接触污染环境等有关,胆脂瘤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鳞状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移行至中耳并不断堆积形成胆脂瘤,压迫破坏周围骨质等有关。
五、治疗原则
急性中耳炎
早期主要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抗感染治疗;局部可使用苯酚甘油滴耳液等,但鼓膜穿孔后应停用,改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同时要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发病。儿童患者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较快。
慢性中耳炎
单纯型慢性中耳炎以局部用药为主,常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保持耳道干燥,若中耳有肉芽等可用硝酸银等腐蚀;骨疡型中耳炎,若中耳有肉芽等可先药物治疗,无效时需手术;胆脂瘤性中耳炎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清除病灶,防止并发症发生。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儿童患者手术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