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与子宫肌瘤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妇科检查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面存在差异,子宫内膜癌确切病因未完全明了,表现为阴道流血、排液等,治疗有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子宫肌瘤与女性性激素及遗传相关,多无症状或有经量增多等症状,治疗根据情况选择,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需密切观察,老年及青春期患子宫内膜癌或子宫肌瘤有不同处理考量。
一、发病机制方面
子宫内膜癌: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雌激素长期刺激、遗传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可使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进而可能发展为癌,有研究表明约20%的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雌激素是促使肌瘤生长的主要因素,此外,遗传易感性也起重要作用,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25%-50%的子宫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的异常。
二、临床表现方面
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绝经后患者多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还可出现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有脓血性排液,恶臭。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下腹疼痛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由于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所致;此外,还可出现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
三、妇科检查表现方面
子宫内膜癌:早期妇科检查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子宫可增大,质软,有时可见癌组织自宫颈口脱出,质脆,触之易出血。
子宫肌瘤: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单个实质性球状肿块与子宫有蒂相连,可活动;黏膜下肌瘤如突出于宫颈口,可见紫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伴感染时表面有渗出液覆盖或有溃疡形成。
四、影像学检查方面
子宫内膜癌: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等,典型内膜癌超声表现为宫腔内不均质回声团或宫腔线消失、肌层内不均质回声等;磁共振成像(MRI)对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和宫颈间质浸润情况有较高价值,能更准确判断肿瘤分期。
子宫肌瘤: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可显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
五、治疗方面
子宫内膜癌: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根据分期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等;对于晚期或复发患者可采用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和生育要求而定。无症状的肌瘤一般不需治疗,特别是近绝经期妇女,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和症状消失,每3-6个月随访一次即可;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手术治疗适用于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有膀胱、直肠压迫症状;能确定肌瘤是不孕或反复流产的唯一原因者;肌瘤生长较快,怀疑有恶变者,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等。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需密切观察肌瘤有无红色变性等情况,红色变性多采取保守治疗,若发生感染等情况则需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对于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需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尽量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而对于青春期女性患子宫肌瘤,需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尽量保留生育功能,优先考虑药物等保守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