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原因有食管疾病(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食管癌)、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下消化道出血相关原因有小肠疾病(小肠肿瘤、肠结核、克罗恩病)、结肠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直肠肛管疾病(直肠癌、痔、肛裂)。
食管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黏膜下的静脉丛因高压而曲张,当曲张静脉破裂时可导致消化道出血,进而出现黑便。肝硬化患者因长期的肝脏损伤,肝细胞纤维化等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引发食管静脉曲张。例如,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等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肝硬化相关的食管静脉曲张。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常因剧烈呕吐等导致腹内压和胃内压急剧升高,致使食管贲门部黏膜撕裂,引起出血。多见于有频繁剧烈呕吐病史的人群,如暴饮暴食后大量呕吐的患者。
食管癌: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表面容易发生糜烂、溃疡,从而导致出血。食管癌好发于中老年人,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风险更高。
胃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原因。溃疡病灶侵蚀周围的血管可引起出血,当出血量较少且速度较慢时,血液在胃肠道内经过消化作用,血红蛋白被分解,排出的粪便就会呈黑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等因素有关。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长期服用上述药物的人群需警惕消化性溃疡导致的消化道出血。
急性胃黏膜病变:严重应激状态(如大面积烧伤、颅脑外伤、大手术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大量饮酒等可引起胃黏膜急性损伤,导致出血。比如,严重创伤患者在创伤后可能出现急性胃黏膜病变,进而引发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
胃癌:肿瘤组织侵犯血管导致出血,早期胃癌可能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等表现。胃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食用腌制食品等因素相关,有家族胃癌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且长期饮食不健康的人群需重点关注。
下消化道出血相关原因
小肠疾病:
小肠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肿瘤生长过程中可出现破溃出血,导致黑便。小肠肿瘤相对少见,但也需考虑。
肠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病变多发生在回盲部,肠黏膜溃疡形成可导致出血。有结核病接触史、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容易患肠结核并出现消化道出血。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胃肠道任何部位均可受累,肠道炎症、溃疡可引起出血。克罗恩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因素等有关,多见于中青年人群。
结肠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可导致出血。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病情容易反复,患者多有长期的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表现。
结肠息肉:结肠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较大的息肉可能出现破溃出血,从而引起黑便。结肠息肉的发生与遗传、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部分息肉有恶变可能。
结肠癌:肿瘤组织生长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结肠癌好发于40-65岁人群,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遗传等因素与结肠癌的发生相关。
直肠肛管疾病:
直肠癌:直肠黏膜的恶性肿瘤,肿瘤侵犯周围血管引起出血,便血多为暗红色,若出血量少且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也可表现为黑便。直肠癌的发生与直肠慢性炎症、遗传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有关,中老年人群多见。
痔:内痔是常见原因,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排便时容易导致痔核破裂出血,若出血量较少,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也可出现黑便。长期便秘、久坐等人群易患痔。
肛裂: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或形成溃疡,排便时可引起出血,鲜血常在粪便表面,但若出血后在肠道内停留一段时间,也可能出现黑便。便秘人群容易发生肛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