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咽峡炎与疱疹性咽峡炎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存在差异。急性咽峡炎由多种病原体引起,表现多样,诊断靠多方面检查,治疗分病毒和细菌感染,多数预后好;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等引起,儿童多发,有特征性表现,诊断结合临床表现等,治疗对症,多数自限但部分可致重症需关注儿童病情。
一、病因方面
急性咽峡炎: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都可导致,还可能与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干燥等)、过度用嗓等有关,不同年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易感性有差异,比如儿童可能因接触机会多等更易发病,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发病风险相对高。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如A1-A6、A8、A10等)引起,肠道病毒71型等也可导致,好发于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生活在人员密集、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环境中的儿童更易感染,与患者密切接触等是常见传播途径。
二、临床表现方面
急性咽峡炎:一般起病可急可缓,咽部症状主要有咽部干燥、灼热、疼痛等,疼痛可放射至耳部,检查可见咽部黏膜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等,若为细菌感染可能有脓性分泌物,不同病因导致的全身症状有所不同,细菌感染时可能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年龄较小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拒食等,成人可能有全身不适等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可持续2-4天,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腭舌弓、腭咽弓等部位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1-2天后疱疹破溃形成浅溃疡,局部疼痛明显,儿童常因咽痛出现流涎、拒食等表现,年龄较小儿童还可能因发热出现惊厥等情况,成人感染后症状相对儿童较轻,发热及局部症状相对不重。
三、诊断方面
急性咽峡炎: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如血常规检查,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辅助判断,必要时可进行咽拭子培养等明确病原体。不同年龄患者诊断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诊断要结合家长提供的详细症状表现等。
疱疹性咽峡炎: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夏秋季发病、咽部特征性疱疹等可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柯萨奇病毒相关抗体等,病毒核酸检测等可明确病原体,需与其他引起咽部疱疹的疾病相鉴别,如手足口病等,不同年龄患者诊断时都要注意与相似疾病区分,儿童诊断时要更细致观察疱疹特点及全身情况。
四、治疗方面
急性咽峡炎: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退热、缓解咽痛等,注意休息、多饮水等;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可选用抗生素治疗,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生素要考虑其安全性及适用情况,儿童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及剂型等,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基础病史等情况,比如有青霉素过敏史者要避免使用相关抗生素。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也是对症治疗,发热时可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等,咽痛明显时可使用局部止痛药物等,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儿童患者要加强护理,保证营养摄入等,不同年龄儿童护理方式不同,比如小婴儿要注意喂养方式,防止呛咳等。
五、预后方面
急性咽峡炎: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预后良好,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病程1-2周可恢复,细菌感染引起的使用抗生素后也多能较快好转,但不同年龄患者恢复时间可能有差异,儿童恢复相对成人可能稍快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可能受基础疾病影响,比如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可能恢复较慢或易复发等。
疱疹性咽峡炎:多数为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1周左右,预后较好,但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少数可出现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等,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高,所以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同年龄儿童中幼儿更要加强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重症情况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