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需进行多项检查,粪便常规查性状、显微镜下见白细胞等;病原学检查包括粪便病原体培养、病毒检测、寄生虫检查;血常规看白细胞及分类;血生化查电解质、肝肾功能;必要时行腹部超声、X线等影像学检查,不同年龄、生理期、有基础病史及旅行史者检查有不同注意事项。
粪便显微镜检查:镜检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一般来说,肠道感染时肠道黏膜会有炎症反应,导致白细胞渗出,所以粪便中可检测到较多白细胞;如果肠道黏膜有出血,还会出现红细胞。比如,侵袭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粪便中白细胞数量较多,常呈满视野分布。
病原学检查
粪便病原体培养:是确诊感染性腹泻的重要方法。通过将粪便标本接种到特定的培养基上,培养出致病的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不同的感染病原体需要不同的培养条件,例如,培养志贺菌需要选择含有抗生素抑制剂的培养基来抑制杂菌生长;培养霍乱弧菌需要碱性蛋白胨水等特殊培养基。通过培养可以明确具体的病原体种类,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病毒检测:对于病毒性感染腹泻,可采用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病毒核酸。例如,轮状病毒感染是婴幼儿感染性腹泻常见的病因之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核酸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轮状病毒的核酸,从而明确诊断。
寄生虫检查:如果怀疑是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需要进行粪便寄生虫卵检查或原虫检查。例如,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通过粪便镜检可以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血吸虫病患者的粪便中可能检测到血吸虫卵等。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增高。例如,在细菌性肠炎中,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至(10-20)×10/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会明显升高,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中性粒细胞聚集到感染部位发挥防御作用。
血生化检查
电解质检查:感染性腹泻患者由于大量腹泻,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通过血生化检查可以检测血清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水平。例如,严重腹泻的患者,大量钾离子随粪便丢失,可出现血清钾浓度降低,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等症状,此时需要及时检测电解质并进行纠正。
肝肾功能检查:部分感染性腹泻可能会影响肝肾功能,尤其是严重的感染性腹泻患者,长时间腹泻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影响。通过血生化中的肝肾功能项目检查,可以了解肝酶、胆红素、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是否正常,以便及时发现是否存在肝肾功能损害并采取相应措施。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
腹部超声检查:对于一些由肠道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或者怀疑有肠道脓肿、肠梗阻等并发症的感染性腹泻患者,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帮助了解腹部脏器的情况。例如,肠道蛔虫症患者,腹部超声可能会发现肠道内的蛔虫影像;如果感染性腹泻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情况,腹部超声可以协助判断是否存在肠梗阻等并发症。
腹部X线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如怀疑有肠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腹部X线平片可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等征象,有助于明确诊断。例如,细菌性痢疾患者如果病情严重,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腹部X线检查可能会有相应的表现,如结肠袋消失、结肠扩张等。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检查时也有不同的注意事项。例如,婴幼儿由于粪便收集相对困难,需要更加小心收集标本;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女性在生理期进行粪便检查等可能会对结果有一定干扰,需要提前告知医生。生活方式方面,近期有旅行史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是否有国外流行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感染的可能,需要在检查中有所针对性地排查。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肠道疾病史、免疫缺陷病史等,在进行病原学检查等时需要更加谨慎,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