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控制总热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增加体力活动(规定频率、类型)、体重管理(目标)、定期监测(自我和就医监测),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家庭学校共同参与)、老年人(注意运动安全、饮食易消化营养均衡及关注低血糖)。
控制总热量:根据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活动量等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一般来说,成年糖尿病前期患者每天所需热量可参考标准,如轻体力劳动者,女性每天约1800-2200千卡,男性约2200-2600千卡。通过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来控制总热量,其中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杂豆类等,减少精制谷物的摄入;蛋白质占15%-20%,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脂肪占20%-30%,以不饱和脂肪为主,如橄榄油、鱼油等。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限制精制糖和高糖食品的摄入,例如减少糖果、甜饮料的食用。同时,注意主食的量,每餐主食量可根据个体情况控制,一般每餐50-100克(生重)左右。
增加体力活动:
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每分钟60-100米,每次30分钟以上,可分多次完成;也可以选择每周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速度较快。对于儿童糖尿病前期患者,每天应保证至少60分钟的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和肌肉强化活动(如爬楼梯、跳绳等)。
运动类型:适合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运动有很多,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等。对于有膝关节等关节问题的患者,游泳是较好的选择,因为它对关节的冲击力较小;对于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八段锦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体重管理
目标: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减轻体重5%-10%可能会带来显著的代谢改善,例如体重减轻5公斤,可能会使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前期患者,应在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节食影响生长。
定期监测
血糖监测:
自我监测:糖尿病前期患者可定期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如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一般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7.8mmol/L,当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时,提示处于糖尿病前期。自我监测可以帮助患者及时了解血糖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周监测2-3天,每天监测2-4次(如空腹、餐后2小时等)。
定期就医监测:患者应每3-6个月到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的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范围一般为4%-6%,当HbA1c在5.7%-6.4%之间时,提示处于糖尿病前期。对于有家族糖尿病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加强血糖监测的频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应注重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家长要帮助孩子选择健康的饮食,如提供富含营养的三餐和健康的零食,避免孩子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零食和饮料;学校应提供健康的饮食选项,并保证孩子有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例如学校可以安排每天的课间操和体育课,确保孩子每天有足够的运动时间来消耗能量,维持健康体重。
老年人:老年人糖尿病前期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要注意安全性。运动方面应选择相对温和、安全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跌倒等意外情况,例如可以选择在平坦、熟悉的环境中散步,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运动后要进行放松活动。饮食上要注意易于消化,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在自我血糖监测和就医监测时要特别注意低血糖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