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肠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表现为腹痛、腹胀等多种症状,靠临床表现结合检查诊断,治疗强调个体化综合治疗;肛门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表现为肛门不适,靠病史询问和排除性诊断,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不同人群治疗有特点。
肛门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主要是由于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肛门部一系列症状,发病机制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如长期的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导致支配肛门周围神经的功能紊乱。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差异,但具体性别差异研究相对肠易激综合征可能较少,不过精神心理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
临床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隐痛等,排便或排气后可缓解;腹泻型患者表现为腹泻,大便多为稀糊状或稀水样,可伴有黏液,但无脓血;便秘型患者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干结,可伴有腹胀等;还有混合型患者兼具腹泻与便秘的表现。症状可因饮食、情绪等因素诱发或加重,例如进食辛辣、油腻食物后可能诱发腹痛、腹泻等症状,情绪紧张时也会使症状加重。
肛门神经官能症:主要症状为肛门部不适,如坠胀感、瘙痒感、蚁行感等,但局部检查多无明显阳性体征。患者常感觉肛门有异物感,总想排便,但实际排便量很少,症状可在精神紧张时加重,放松时有所缓解,一般不伴有肠道的其他典型症状,如腹痛、腹泻等(但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神经官能症表现,如心慌、失眠等)。
诊断方法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相关检查进行诊断。需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常用的检查有大便常规、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结肠镜检查可排除肠道的器质性病变,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罗马Ⅳ诊断标准是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需要符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伴有以下至少2项症状:排便后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肛门神经官能症: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排除性诊断。详细询问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了解是否存在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况,同时进行肛门局部的详细检查,如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等,以排除肛门局部的器质性病变,如痔疮、肛裂、肛瘘等疾病,通过排除器质性病变后,结合肛门部的特殊不适症状及精神心理因素来考虑诊断。
治疗原则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强调个体化综合治疗。首先要重视心理行为调节,对于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可给予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等。在饮食方面,建议患者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如乳制品、麸质等可能诱发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食物。药物治疗方面,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相应的药物,如腹泻型可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等),便秘型可使用泻药(如聚乙二醇等),腹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痉药物(如匹维溴铵等)。非药物治疗还包括生物反馈治疗等,生物反馈治疗对于改善肠道动力和内脏敏感性有一定的作用。各年龄段患者的治疗均需要考虑其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例如儿童患者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如饮食调整和心理疏导等,避免过早使用药物治疗;老年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肛门神经官能症: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首先要帮助患者缓解精神压力,减轻焦虑、紧张情绪,可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对于伴有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但需要谨慎使用,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向患者解释病情,消除其顾虑,让患者了解症状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增强治疗的信心。在生活方式方面,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精神状态。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心理治疗的同时要关注其身体的耐受性,心理治疗方式可适当调整,以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儿童患者一般以简单的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因为儿童的精神心理问题相对较单纯,通过营造轻松的生活环境、适当的运动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