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便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直肠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以及其他原因(如缺血性结肠炎、肠息肉)等,不同原因有不同发病情况和主要表现,出现拉肚子便血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排查严重疾病。
一、肠道感染性疾病
(一)细菌性痢疾
1.发病情况:由志贺菌感染引起,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夏季高发。
2.主要表现:患者常出现腹痛、腹泻,起初为稀水样便,数小时后转为黏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总想排便但排不尽)症状,同时可能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其发病机制是志贺菌侵入肠道黏膜,引起炎症、溃疡,导致黏液脓血便。
(二)阿米巴痢疾
1.发病情况: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所致,散发为主,男女老少均可发病。
2.主要表现:多为右下腹隐痛,腹泻,大便次数中等,粪便量较多,典型表现为果酱样脓血便,有特殊腥臭味,全身症状相对较轻,慢性患者可反复发作。这是因为阿米巴原虫侵入肠壁组织,引起组织坏死、溃疡,从而出现相应大便改变。
二、炎症性肠病
(一)溃疡性结肠炎
1.发病情况:多见于20-40岁人群,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病程漫长,呈反复发作趋势。
2.主要表现:腹泻为常见症状,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十余次,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常伴有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还可能有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有关,肠道黏膜持续炎症、溃疡导致黏液脓血便。
(二)克罗恩病
1.发病情况: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15-30岁多见,男女患病率相近。
2.主要表现:腹泻也是常见症状,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但若病变累及结肠下段或直肠时可出现黏液脓血便,同时有腹痛,多为右下腹或脐周隐痛、钝痛,还可有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表现,全身症状有发热、营养不良等。发病与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透壁性炎症可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出血,出现黏液脓血便。
三、结直肠肿瘤
(一)结肠癌
1.发病情况:好发于40-65岁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
2.主要表现: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与粪便混合,还可有腹痛,开始为隐痛,后逐渐加重,以及腹部肿块、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晚期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肿瘤组织生长,表面破溃出血,血液混入粪便中导致便血,同时肿瘤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等表现。
(二)直肠癌
1.发病情况: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男性多于女性。
2.主要表现:早期可有便血,多为鲜红色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随着病情进展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肛门下坠感,还可出现腹痛、肠梗阻症状等,晚期可出现转移部位相应症状,如肝转移时可有肝大、黄疸等。肿瘤生长于直肠部位,侵犯周围组织血管导致出血,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
四、其他原因
(一)缺血性结肠炎
1.发病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
2.主要表现:突发左下腹或下腹剧痛,随后出现腹泻,多为黏液血便,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可出现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病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肠黏膜缺血、缺氧损伤,导致黏膜出血、溃疡,出现黏液脓血便。
(二)肠息肉
1.发病情况: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成年人。
2.主要表现:多数肠息肉无明显症状,当息肉较大或发生溃疡、出血时可出现便血,一般为鲜红色血液,量较少,不与粪便混合,同时可有腹痛、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黏膜脆弱,容易出血,血液渗出后表现为便血。
如果出现拉肚子便血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粪便常规、粪便培养、结肠镜等,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特别注意排查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可能;儿童出现拉肚子便血要考虑感染性疾病等情况,及时就诊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