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癌是鼻窦部位起源于黏膜上皮等组织的恶性肿瘤,病因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有局部和全身症状,靠影像学和病理检查诊断,治疗用手术、放化疗;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炎症性疾病,病因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有局部和全身症状,靠影像学和鼻内镜检查诊断,治疗用药物、鼻腔冲洗、手术。
一、疾病定义与性质
鼻窦癌:是发生在鼻窦部位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鼻窦黏膜上皮等组织,具有侵袭性生长、易复发和转移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多由感染、过敏、鼻窦结构异常等因素引起,一般为良性病变,经规范治疗多数可治愈,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主要影响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病因差异
鼻窦癌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细胞发生突变等风险增加,例如50-70岁年龄段相对高发。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是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以及酒精对黏膜的刺激,会增加鼻窦黏膜细胞癌变的概率;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镍等工业污染物,也可能诱发鼻窦癌。
病史因素:有长期慢性鼻窦炎病史的患者,鼻窦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可能导致上皮异常增生,进而增加癌变风险,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鼻窦炎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鼻窦发育尚未完善,呼吸道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鼻窦炎;成年人也可患病,与自身免疫状态、鼻部结构等有关。
生活方式: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后易引发过敏性鼻窦炎,如花粉、尘螨等;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遭受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发鼻窦炎。
病史因素:有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鼻部结构异常的患者,鼻窦引流不畅,易反复发生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未及时治愈,病原体蔓延至鼻窦也可引发鼻窦炎。
三、临床表现不同
鼻窦癌
局部症状:早期可能出现单侧鼻塞、血涕等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面部疼痛、麻木,眼球突出、移位,视力下降等,肿瘤侵犯周围组织还可能导致张口困难等。
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恶病质表现。
鼻窦炎
局部症状:主要有鼻塞,多为持续性,可因鼻黏膜充血、肿胀或鼻腔分泌物增多引起;流脓涕,鼻涕可为黄色、绿色等;头痛,不同鼻窦炎症引起的头痛部位有一定规律,如上颌窦炎常表现为前额部疼痛,晨起轻、午后重,筛窦炎头痛相对较轻,多位于内眦或鼻根部等。
全身症状:急性鼻窦炎患者可出现发热、畏寒、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慢性鼻窦炎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有头昏、易倦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区别
鼻窦癌
影像学检查:CT可清晰显示鼻窦内肿瘤的大小、范围以及对周围骨质的侵犯情况;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有助于判断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
病理检查:是确诊鼻窦癌的金标准,通过鼻内镜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
鼻窦炎
影像学检查:鼻窦CT可观察鼻窦黏膜是否增厚、窦腔是否有积液等情况,有助于判断鼻窦炎的严重程度和类型;鼻窦MRI在某些复杂病例中可进一步辅助诊断。
鼻内镜检查:直接观察鼻腔内情况,如鼻黏膜是否充血、肿胀,有无息肉、脓性分泌物等,还可从鼻窦开口处获取分泌物进行检查。
五、治疗方案有别
鼻窦癌
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部位、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鼻侧切开术、上颌骨全切术等,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
放疗: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采用根治性放疗。
化疗:多用于晚期或转移性鼻窦癌的综合治疗,可采用静脉化疗或动脉灌注化疗等方式。
鼻窦炎
药物治疗: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常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过敏性鼻窦炎使用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缓解症状;鼻用减充血剂可短期缓解鼻塞症状,但需注意使用时间避免引起药物性鼻炎。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分泌物,减轻鼻黏膜炎症。
手术治疗:对于经规范药物治疗无效、有明显鼻部结构异常(如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等,纠正鼻窦引流异常,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