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糜烂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糜烂状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Hp感染、药物、不良生活方式、其他因素等引起,有腹痛、消化不良、出血等表现,通过胃镜和Hp检测诊断,需针对病因治疗(如抗Hp、停用相关药物、改善生活方式)和对症治疗,大多数经积极治疗可好转,若病因持续存在可能反复发作,年龄大、有基础病者预后稍差。
一、定义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糜烂状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胃黏膜受到损伤后出现糜烂改变的慢性炎症性病变。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常见病因,Hp可定植于胃黏膜,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糜烂等病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Hp的概率可能因生活环境、卫生状况等因素有差异,比如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率相对较高。
2.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1,减少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护功能,从而易引起胃黏膜糜烂。老年人因常患有多种疾病,可能更易长期使用此类药物,需特别注意。
3.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过度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损伤胃黏膜组织,增加患慢性糜烂性胃炎风险。比如长期酗酒者,酒精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较为严重。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炎症糜烂。不同性格特点人群对精神因素的易感性不同,性格内向、易焦虑人群可能更易受影响。
4.其他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可出现应激反应,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发糜烂。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应激状态下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隐痛、胀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部分患者进食后可加重或缓解。不同年龄患者对腹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述不清,更多表现为哭闹、不适等;老年人可能对疼痛感知相对迟钝,症状不典型。
消化不良症状:如恶心、呕吐、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年龄较小儿童可能因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不良表现更突出;老年人消化功能本身减退,易出现此类症状加重情况。
出血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若出血量大,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贫血及休克表现。
2.体征:多数患者体检时无明显阳性体征,部分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明确糜烂的部位、范围等。通过胃镜还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不同年龄段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耐受性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老年人要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病理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测Hp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Hp感染治疗:若存在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要注意不同年龄人群药物选择及可能的不良反应,比如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不良反应的药物。
停用相关药物:如因药物导致,应尽量停用相关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或更换其他替代药物。老年人用药需更加谨慎,要权衡利弊。
改善生活方式:劝导患者戒烟限酒,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等。不同年龄人群生活方式调整的难易程度不同,老年人可能需要家人协助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2.对症治疗
保护胃黏膜: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可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
缓解消化不良症状:若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等进行对症处理。
六、预后
大多数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好转,预后较好。但如果病因持续存在,如Hp未彻底清除、继续不良生活方式等,可能会反复发作,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等。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可能稍差,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