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定植于胃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可经口口传播(共用餐具、接吻)和粪口传播感染人体,会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胃部疾病及贫血、心血管疾病等全身健康问题,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无痛无创、准确率高、常用于筛查)、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变并病理诊断、属侵入性检查)、血清学检测(不能区分现症与既往感染),治疗主要采用“四联疗法”,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个体差异,孕妇等特殊人群治疗需慎重。
一、幽门螺杆菌的基本介绍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定植在人体胃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呈螺旋状或S形、弧形,具有鞭毛,使其能够在胃内的酸性环境中运动并定植。它是目前已知的能够在胃这种强酸环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途径
1.口口传播
共用餐具:如果感染者使用过的餐具上带有幽门螺杆菌,健康人接触后就有可能被感染。例如在家庭聚餐中,若有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其使用的筷子、勺子等餐具上可能残留细菌,其他家庭成员使用时就有感染风险。
接吻:幽门螺杆菌可在唾液中存活,与感染者接吻会通过唾液交换导致幽门螺杆菌传播。
2.粪口传播:幽门螺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健康人接触后就会通过口腔摄入而被感染。比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水源被污染的地区,居民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相对较高。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
1.引发胃部疾病
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刺激胃黏膜,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等。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的病变,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
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得胃酸等消化液对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造成损伤,从而引发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据相关研究,约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胃癌: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慢性炎症,持续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列为Ⅰ类生物致癌因子。
2.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贫血: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引起缺铁性贫血。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部不适,影响患者的食欲和营养吸收,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导致胃黏膜出血,长期慢性失血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心血管疾病: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能存在关联。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
1.尿素呼气试验
原理: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该酶可分解尿素产生二氧化碳。患者口服含有被标记的尿素的试剂后,若胃内存在幽门螺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会分解尿素,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呼吸排出,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标记物含量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优点:无痛、无创、准确率较高,患者依从性好,常用于大规模筛查。
2.胃镜检查
原理:通过胃镜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并可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等)。
优点: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胃部病变,还能同时进行病理诊断,对于怀疑有胃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是较为准确的检查方法,但属于侵入性检查,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不适。
3.血清学检测
原理:检测患者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如果患者曾经感染过幽门螺杆菌,血清中会产生相应抗体,但该方法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因为即使幽门螺杆菌被清除,抗体仍可能在体内存在较长时间。
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目前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的治疗方案,即“四联疗法”,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不同人群在治疗时需要考虑个体差异,比如儿童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选择抗生素等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要更加慎重,一般会在充分评估风险后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