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铅中毒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临床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铅、尿铅、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测定等指标,影像学检查在重度铅中毒时可见长骨骨密度改变等,需排查生活环境、职业暴露、饮食习惯等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怀疑铅中毒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检查,有高危因素的孩子要定期筛查。
一、临床症状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对于幼儿,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年龄稍大的儿童可能会有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情况。这是因为铅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干扰神经递质的传递等过程。例如,有研究表明,铅暴露儿童的大脑神经突触发育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认知功能方面出现问题。
2.消化系统症状:孩子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铅在胃肠道内被吸收后,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蠕动功能。比如,铅可以抑制肠道内某些消化酶的活性,导致食物消化不完全,引起胃肠道不适。
3.血液系统症状:长期铅中毒可能会导致孩子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这是因为铅会干扰血红蛋白的合成过程,影响红细胞的正常生成和功能。研究发现,铅可以抑制骨髓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导致贫血的发生。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
1.血铅测定:这是诊断铅中毒的重要指标。静脉血铅浓度是常用的检测方法,正常血铅水平应低于100μg/L(不同检测方法参考值略有差异)。如果血铅浓度在100-199μg/L之间属于轻度铅中毒,200-249μg/L为中度铅中毒,≥250μg/L为重度铅中毒。血铅水平反映了近期铅在体内的暴露情况,通过检测血铅可以直接判断孩子是否处于铅中毒状态以及中毒的严重程度。
2.尿铅测定:尿铅测定也可作为铅中毒的辅助诊断指标。正常情况下,尿铅含量较低,一般尿铅参考值在0.086-0.483μmol/L(不同实验室可能有差异)。尿铅升高提示体内有铅负荷增加的情况,但尿铅水平受肾功能等因素影响,不如血铅测定直接敏感。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FEP升高也是铅中毒的一个指标。当铅中毒时,铅会抑制红细胞内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ALAD)的活性,导致FEP合成增加。FEP正常参考值因年龄等因素有所不同,一般儿童FEP参考值在0.3-0.9μmol/L左右,FEP升高提示有铅接触,但需要结合血铅等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在重度铅中毒时,可能会出现长骨骨密度改变等情况。例如,可见长骨骨干端出现密度增高的带,即铅线。这是因为铅在骨骼中沉积,影响了骨骼的正常代谢和影像学表现。但X线检查对于早期铅中毒的诊断价值相对有限,更多是用于辅助判断严重铅中毒的骨骼受累情况。
2.头部CT或MRI检查:对于出现明显神经系统症状的铅中毒儿童,头部CT或MRI检查可能会发现脑实质密度改变、脑沟增宽等异常情况,有助于评估铅中毒对神经系统结构的影响,但这并不是常规的筛查项目,而是在有神经系统症状时的进一步检查手段。
四、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排查
1.生活环境因素:如果孩子生活在铅污染的环境中,比如居住在铅冶炼厂附近、经常接触含铅的油漆(老旧房屋的油漆可能含铅)、使用含铅的陶瓷餐具等,就容易发生铅中毒。例如,一些家庭使用的老式彩釉陶瓷餐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铅溶出,长期接触会导致孩子铅暴露。
2.职业暴露相关因素:如果孩子的家长从事与铅相关的职业,如铅矿开采、蓄电池生产等工作,家长的工作服上可能会沾染铅尘,回家后通过接触孩子,将铅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铅中毒。所以要询问孩子家长的职业情况,了解是否存在铅暴露的可能途径。
3.饮食习惯因素:有些孩子有异食癖,喜欢吃泥土、墙皮等,这些物质中可能含有铅,容易导致铅中毒。另外,一些不合格的零食包装材料可能含有铅,孩子食用后也会摄入铅。所以要关注孩子的饮食习惯,排查是否存在因异食癖或不当饮食导致铅暴露的情况。
当怀疑孩子可能铅中毒时,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上述相关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孩子,要定期进行铅中毒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